[实用新型]一种悬挑式马道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5139.0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19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姚鹏万;曾小辉;侯景强;戴天宇;方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7/00 | 分类号: | E04G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004 | 代理人: | 杨小伟,朱丽岩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挑式 马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建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挑式马道。
背景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基坑内通常只设置有出土车道,而没有设置人行车道。施工现场土方开挖时,土方由顶层逐渐往下开挖,施工人员通常只能沿出土车道通行,不符合人车分流原则,且留下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做法是基坑开挖至基底后搭设落地式行人马道用于施工作业人员上下通行。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解决基坑开挖至基底后施工作业人员上下通行问题,却无法解决基坑开挖过程中作业人员通行问题。
基于以上描述,亟需一种新的悬挑式马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基坑开挖过程中作业人员无法顺利通行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挑式马道,该马道不仅能够解决基坑开挖至基底后施工作业人员上下通行问题,而且还能解决基坑开挖过程中作业人员通行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悬挑式马道,由顶层往下逐层搭设于基坑内,在基坑内的基坑支护桩上固定设置有支座平台,在支座平台上从上往下的倾斜方向上依次固定设置至少两层悬臂支撑,所有悬臂支撑在左右方向上呈错开状设置,在每个悬臂支撑与支座平台之间设置有斜支撑,在上下相邻的悬臂支撑之间架设马道梯梁,每层悬臂支撑上设置有水平走道,在马道梯梁上架设预制倾斜楼梯。
作为优选方案,每层悬臂支撑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悬臂梁;在上下相邻的两层悬臂支撑中,内侧的两根悬臂梁之间架设两根相互平行的马道梯梁,预制倾斜楼梯架设在两根平行马道梯梁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平走道包括踏步板,所述踏步板设置在相互平行的两根悬臂梁上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平走道还包括平台梁,所述平台梁位于踏步板与悬臂梁之间,两端分别固定在相互平行的两根悬臂梁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预制倾斜楼梯包括至少一个台阶,每个台阶包括相互垂直的水平板和竖直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平板和竖直板之间设置有加固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预制倾斜楼梯包括一个倾斜状的踏步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平走道与预制倾斜楼梯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护栏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座平台包括支座板,所述支座板的数量与悬臂支撑的数量相同。
作为优选方案,在基坑支护桩上采用植筋方式设置支座板;在支座板上采用植筋方式设置悬臂支撑和斜支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悬挑式马道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悬挑式马道,由顶层往下逐层搭设于基坑内,在基坑内的基坑支护桩上固定设置有支座平台,在支座平台上从上往下的倾斜方向上依次固定设置至少两层悬臂支撑,所有悬臂支撑在左右方向上呈错开状设置,在每个悬臂支撑与支座平台之间设置有斜支撑,在上下相邻的悬臂支撑之间架设马道梯梁,每层悬臂支撑上设置有水平走道,在马道梯梁上架设预制倾斜楼梯。该马道以基坑支护桩作为支撑点,根据土方从上往下开挖的过程,由顶层往下逐层搭设,不仅能够解决基坑开挖至基底后施工作业人员上下通行问题,而且还能解决基坑开挖过程中作业人员通行问题,在保证人员通行的同时可以节省工期及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挑式马道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挑式马道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挑式马道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基坑支护桩;2-支座板;3-悬臂梁;4-斜支撑;5-平台梁;6-马道梯梁;7-预制倾斜楼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方案提供的悬挑式马道,由顶层往下逐层搭设于基坑内,其中,在基坑内的基坑支护桩1上固定设置有支座平台,在支座平台上从上往下的倾斜方向上依次固定设置至少两层悬臂支撑,所有悬臂支撑在左右方向上呈错开状设置,在每个悬臂支撑与支座平台之间设置有斜支撑4,在上下相邻的悬臂支撑之间架设马道梯梁6,每层悬臂支撑上设置有水平走道,在马道梯梁6上架设预制倾斜楼梯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51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的微型移植物及使用方法
- 下一篇:医疗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