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木包钢‑钢木组合柱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3773.0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3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朱华;王小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C3/36 | 分类号: | E04C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地址: | 224051 江苏省盐城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钢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木组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木包钢-钢木组合柱。
背景技术
“钢木组合结构”——对于钢木组合结构的定义有两种,准确的是一种叫钢木混合结构,这种结构是指传统木结构与现代钢结构相结合,建筑的承重梁、柱采用钢结构,外围的维护以及附属构件采用木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从本质上讲没有能够在同一构件中实现钢、木的协同工作。另一种定义是指结构体系的承重部分比如梁、柱等等都是采用钢材和木材共同组成并协同工作的结构体系。按照组成构件的方式又可分为:一体式——木与钢合为一体组成结构的基本构件;分离式——木与钢相分离分别组成结构的基本构件(钢木桁架)两种。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家重新修订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建筑构件、建筑材料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环保、节能、良好的抗震性能是现代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方向。从保护天然资源和全球环境的角度出发,推进对木材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实现在结构和消防领域的高性能应用,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发展理念。研发高性能基于木材的复合构件这一领域,如用钢或纤维加固的木梁,木材和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地板系统,木梁包裹钢筋混凝土或钢筋的结构系统等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对于木材与钢材组成的一体化构件研究还很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木包钢-钢木组合柱,旨在解决缺少木材与钢材组成的一体化构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该木包钢-钢木组合柱包括上嵌槽,上嵌槽的下表面通过粘合剂粘贴有下嵌槽,上嵌槽的下端设置有内凹的上安装孔,下嵌槽的上部设置有与上安装孔相对应的下安装孔;
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构成的通孔内安装有与该通孔相匹配的钢材柱体,钢材柱体通过粘合剂粘贴在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内。
进一步,所述上嵌槽和下嵌槽均采用木质槽。
进一步,所述上嵌槽的上表面以及下嵌槽的下表面设置有相对应的固定孔,两个固定孔上安装有连接扣件。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充分利用了钢材和木材各自的优点。木材具有轻质高强、节能环保、可再生和重复使用的优点,但有各向异性、构件传递拉力需借助其他材料、防火性能差的缺点;而钢材具有轻质高强、施工方便、各向同性、材质均匀、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以及可以实现建筑工业化等优点,而稳定性弱、不耐高温、耐腐蚀性差是它的缺点;充分利用以上两种材料的优点、取长补短,既具节能环保性,又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绿色建筑。
(2)采用了扣件或粘合剂,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解决了两种不同材料的协同工作问题,实现了内部钢材与外部木材受力的整体一致性。
(3)与纯钢结构构件比较,更有效的提高了构件的防火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木包钢-钢木组合柱的爆炸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木包钢-钢木组合柱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嵌槽;2、下嵌槽;3、上安装孔;4、下安装孔;5、钢材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该木包钢-钢木组合柱包括上嵌槽1,上嵌槽1的下表面通过粘合剂粘贴有下嵌槽2,上嵌槽1的下端设置有内凹的上安装孔3,下嵌槽2的上部设置有与上安装孔3相对应的下安装孔4;
上安装孔3和下安装孔4构成的通孔内安装有与该通孔相匹配的钢材柱体5,钢材柱体5通过粘合剂粘贴在上安装孔3和下安装孔4内。
进一步,所述上嵌槽1和下嵌槽2均采用木质槽。
进一步,所述上嵌槽1的上表面以及下嵌槽2的下表面设置有相对应的固定孔,两个固定孔上安装有连接扣件。
钢材柱体5采用Q235钢材制作的钢管,上嵌槽1和下嵌槽2外部为落叶松木材质,两种材料之间的连接采用扣件或粘合材料。
对钢木组合结构构件性能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大型计算软件以及试件实验的方式对这种新型结构体系构件的受力、变形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合理的截面组成形式,不同材料之间如何有效保证协同工作,并能符合建筑构件防火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工学院,未经盐城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37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次成型木包混凝土构件
- 下一篇:一种对接套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