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自控降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58576.X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12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季海斌;尹万云;唐世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11/24 | 分类号: | B28B11/24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4111 | 代理人: | 鲁延生 |
地址: | 24306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自控 降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混凝土自控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在连续浇筑和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反应产生大量水化热,由于热量聚集在内部不易散发,而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在混凝土内部和表层形成较大温差。混凝土内表温差、升降温变化和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拆模等的影响,导致不均匀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一旦拉应力超过混凝土即时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内部或表面产生裂缝。这种温度裂缝是混凝土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贯穿性的有害裂缝,对结构的抗渗性、整体性、耐久性甚至承载能力十分不利。
目前,大多数工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需要面对混凝土养护期间温度过高、降温难的问题,在混凝土温控过程中,由于温控周期长,造成水浪费严重,给工程带来很大的资源浪费,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很难保证温度控制的有效性,且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更是忽略混凝土的降温,给工程质量带来很大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自控降温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方便直观,节能环保,有效地降低了混凝土内温度,避免了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因内外温差过大而开裂的问题。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混凝土自控降温装置,包括钢管、软管、水容器、进水口、出水口、水泵、制冷器、第一隔热板以及第二隔热板,其中:
所述的钢管固定在混凝土内部,其下方安装有水容器,所述的水容器表面设有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的进水口、出水口分别与钢管相连通,所述的出水口下方安装有软管,所述的软管的下方连接有水泵,所述的水泵的右侧设有第一隔热板,所述的第一隔热板的右侧设有第二隔热板,第一隔热板的中部设有一处开口,第二隔热板的底部设有一处开口,所述的第一隔热板与第二隔热板之间设有制冷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钢管通过焊接工艺连接成S型。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容器的容量为3m3~4m3。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独特,结构新颖,制作方便,方便直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能环保。
(2)本实用新型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内温度,避免了大体积混凝土因内外温差过大而开裂等问题。
(3)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循环将混凝土里面温度传递给水,采用制冷器对水进行降温后通过水泵以及软管将处理后的水重新送入混凝土内,大大节约了水资源,有效提高了水循环的利用率。
(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水容器容量较大,且不漏水,隔热板有隔热的效果,对水流具有保温的作用,其中第二隔热板的底部设有一处开口,保证水流从进水口进入水容器后流过的距离最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管;2、软管;3、水泵;4、制冷器;5、水容器;6、第一隔热板;7、第二隔热板;8进水口;9、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从图1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一种混凝土自控降温装置,包括钢管1、软管2、水容器5、进水口8、出水口9、水泵3、制冷器4、第一隔热板6以及第二隔热板7,其中:
上述钢管1固定在混凝土内部,钢管1通过焊接工艺连接成S型,其下方安装有水容器5,该水容器5的容量为3m3~4m3,水容器5表面设有进水口8与出水口9,上述进水口8、出水口9分别与钢管1相连通,出水口9下方安装有软管2,软管2的下方连接有水泵3,水泵3的右侧设有第一隔热板6,第一隔热板6的右侧设有第二隔热板7,第一隔热板6的中部设有一处开口,第二隔热板7的底部设有一处开口,上述第一隔热板6与第二隔热板7之间设有制冷器4。
本实施例中,在水容器5里装满水,通电后水泵3开始抽水,水流从软管2经出水口9流入钢管1中,通过S型钢管1内部水循环将混凝土里面温度传递给水。待水经过钢管1内部从进水口8流回水容器5后,经过制冷器4对水流进行降温,再将水加至五分之四,此时为饱和水量,无需再加水,之后只需每次检查水容器5内的水温,如此循环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585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健康去湿气杂粮冰曲奇
- 下一篇:一种拉线楔形线夹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