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箍筋加工新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58034.2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45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王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1/00 | 分类号: | B21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8 江苏省南京市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心楼盖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箍筋加工新工具。
背景技术
现国家推广绿色建筑,节材是其中一项,所以在结构设计时,就有一种空心楼盖的做法,就是在厚板中,在受力不需要部位,放置空心盒子,减少水泥用量,一般相邻空心盒子之间留有130mm到150mm的间距用于浇灌实心混凝土。为满足抗剪受力的要求,需要使用单肢箍筋,其上下都需做弯勾,钩住板上下钢筋,往往板纵钢筋先布置,后面再放箍筋,先钩住底钢筋,再钩住上部钢筋,由于箍筋两头钩子都已弯成规范标准的135度,并且钢筋不容易变形,上层钢筋就不容易钩上。现场有很多不规范的做法,例如直接把上层钩子规范要求的135度改为90度,但是这样的做法对设计的受力有不良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箍筋加工新工具,其能够快速省力的将箍筋上端弯折至规范要求的135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箍筋加工新工具,包括套在箍筋端部的套环,所述套环上连接有一撬杠。
通过上述方案,由于两端均为135度的箍筋不便安装,将其中一端制成90度,然后用135度的一端勾住底钢筋,用90度的一端勾住上部钢筋,然后将套环套在90的一端的端部并用力向下压动撬杠,将90度的一端弯折成135度。
进一步的,所述撬杠和套环的所处平面之间位于套环一侧的夹角在135度到150度之间。
通过上述方案,撬杠和套环之间呈一定角度,以避免撬杠和其他钢筋干涉,导致无法继续下压。
进一步的,所述套环的内侧位于撬杠处以及撬杠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和箍筋配合的限位槽一。
通过上述方案,在将套环套设在箍筋端部时,让箍筋端部嵌入到限位槽一内,从而尽量减小套环在箍筋上的摆动。
进一步的,所述撬杠有两个,且其夹角为45度到60度之间。
通过上述方案,用两只手分别握住两个撬杠,均匀施力,提高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套环内侧位于两撬棍之间均设置有和箍筋配合的限位槽二。
通过上述方案,在将套环套设在箍筋端部时,让箍筋端部嵌入到限位槽二内,从而尽量减小套环在箍筋上的摆动。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撬杠远离套环的一端相对弯折至平行状态。
通过上述方案,撬杠端部弯折至平行,便于施力,提高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撬杠远离套环的一端设置有把手。
通过上述方案,把手起到防滑和护手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两端均为135度的箍筋不便安装,将其中一端制成90度,然后用135度的一端勾住底钢筋,用90度的一端勾住上部钢筋,然后将套环套在90的一端的端部并用力向下压动撬杠,将90度的一端弯折成135度;
2、在将套环套设在箍筋端部时,让箍筋端部嵌入到限位槽一内,从而尽量减小套环在箍筋上的摆动,用两只手分别握住两个撬杠,均匀施力,提高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用于体现空心楼盖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用于体现折弯箍筋时的状态图;
图3为实施例二用于体现撬杠和套环角度关系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三用于体现两个撬杠和套环之间的关系图。
图中,1、箍筋;2、套环;21、撬杠;211、把手;22、限位槽一;23、限位槽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一种箍筋加工新工具,如图1和2所示,包括套在箍筋1端部的套环2,套环2侧壁位于套环2所处的平面内连接有一撬杠21。
使用时,将套环2套在箍筋1端部,然后用力下压撬杠21将箍筋1端部弯折至135 度的位置。
实施例二,一种箍筋加工新工具,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撬杠 21和套环2所处平面位于套环2一侧的夹角在135度到150度之间,并且在套环2上位于撬杠21处以及撬杠2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和箍筋1配合的限位槽一22,而在撬杠21远离套环2的端部设置有把手2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580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半自动增压器止推轴承油楔斜面压印机
- 下一篇:折丝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