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57240.1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65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何选蓬;程天辉;陈立彬;王维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1/16 | 分类号: | E21B31/16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8 | 代理人: | 王梦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区第***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捞 一体化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钻井的井下落鱼打捞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超深井作业属于世界级难题,如在塔里木油田,很多井深已超过7000米并接近8000米,深井小井眼目的层钻进难度大、风险高,特别是钻遇油气层后,发生溢流导致卡钻的概率特别大,由于受落鱼和套管环空间隙的限制,因此在超深井小井眼打捞井下落鱼成为难题,如果落鱼所在井眼状况良好,下母倒扣是后期处理井下落鱼常用方法,然而由于在需要对落鱼钻具进行倒扣时落鱼鱼头外径大于母锥打捞范围,导致母锥无法造扣完成落鱼打捞。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能够一趟完成套铣、打捞作业的一体化工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一趟下钻即可实现对井下落鱼完成套铣、打捞作业的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
为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包括中心开设有轴向通孔的工具本体,所述工具本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接头、造扣打捞部和套铣部;其中,
所述造扣打捞部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且变径段内侧壁面所成锥度为1:15~1:20;在所述造扣打捞部的内壁上加工有三角形内螺纹;
所述套铣部底端内、外壁上均沿圆周方向堆焊有钨钢碎块层。
进一步地,所述上接头顶端内壁上设有用于与钻具连接固定的连接内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造扣打捞部的变径段内侧壁面所成锥度为1:16。
进一步地,所述三角形内螺纹为8牙/英寸。
进一步地,所述造扣打捞部的内、外径差≥5mm。
进一步地,堆焊所述钨钢碎块层的钨钢碎块为粒径为3~5mm,维氏硬度≥10K的钨钢颗粒。
该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结构简单,其沿用惯常的母锥方式打捞,操作简便、倒扣成功率高,应用于对外径较大落鱼进行打捞,一趟钻完成套铣、造扣、打捞作业,无需反复起下钻,有效节约钻井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下述实施例绝非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限制。
由于有时井下落鱼鱼头外径较大,即鱼头外径与井壁间隙不足以母锥通过,因此直接使用普通母锥无法进行打捞,因此对于这一类落鱼,必须先使用特制工具对鱼头进行套铣并磨细至与通用打捞内径范围相符,再进行造扣打捞。
一种适用于外径大于88mm,小于102mm的落鱼鱼头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如图1所示,包括中心开设有水眼2的工具本体,其总长度为1480mm;所述工具本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接头1、造扣打捞部3和套铣部5;所述工具本体各组成部分均采用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T8钢制成,具体化学成分可参见GB/T 1298-1986;其中,所述造扣打捞部3内壁经过表面硬化处理后采用焊接工艺分别与套铣部5和上接头1相连接;具体地,
所述上接头1的长度为480m、外径为102mm、水眼内径为38mm;在上接头1顶端内壁上设有用于与钻具连接固定的连接内螺纹,具体为适用于2 7/8"钻杆的210型反扣钻具扣;
所述造扣打捞部3的长度为340mm,其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具体地,该造扣打捞部3的最小外径为45mm、最大外径为90mm,使造扣打捞部3内侧壁面所成锥度为1:16,即造扣打捞部3的内壁壁面与轴向之间的夹角约为1.78°;所述造扣打捞部3的外径随内径的径向扩张而增大,其最大外径为105mm;在所述造扣打捞部3的内壁上加工有8牙/英寸的三角形内螺纹4;
所述套铣部5的长度为660mm,其外径为102mm、内径为88mm;在所述套铣部5底端内、外壁上均沿圆周方向堆焊有长度为50mm、厚度为7mm钨钢碎块层6;其中,用于堆焊钨钢碎块层6的钨钢碎块采用硬度仅次于钻石的钨钢颗粒,具体为含钨18%合金钢,粒径范围为3~5mm,维氏硬度为10K。
采用上述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进行的打捞作业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将依次连接好的多根钻杆与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的上接头螺纹连接组合成打捞管柱并下放至井眼内,具体下放深度为使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底端距离下方鱼顶顶端约0.2m,开泵冲洗鱼头15分钟,清理鱼头上部堆积物;
S2、设定顶驱的转速,以10转/分的转速继续下放打捞管柱并试探下放过程中鱼头对打捞管柱的反作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572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