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卡式炉气瓶阀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57131.X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475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洪昌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高德韦尔精密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7/00 | 分类号: | F16K17/00 |
代理公司: | 浙江英普律师事务所33238 | 代理人: | 李为,王晓雯 |
地址: | 242300 安徽省宣城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卡式 炉气瓶 阀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阀门,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卡式炉气瓶阀门。
背景技术
所谓卡式炉,是指以丁烷气为主要燃气、液化气等气体也可使用的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非固定家庭厨具、酒店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卡式炉又叫便携式丁烷气灶;便携式烧烤炉,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种厨具,多用于家庭户外休闲和酒店用品。卡式炉在工作时,丁烷气从丁烷气瓶内进入调节器,经过调节器的调节(使用者通过旋钮进行调节)进入炉头中,同时混合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称之为一次空气),这些混合气体从分火器的火孔中喷出同时被点火装置点燃形成火焰(燃烧时所需的空气称之为二次空气),这些火焰被用来加热置于锅支架上的炊具。随着国民休闲意识的不断增强,卡式炉市场经济随之兴起,国外各式各样的卡式炉用具纷纷进入中国,国内卡式炉事业的发展也开始进入发展阶段,从而使卡式炉的产品质量和外观有了根本的改变,产品的品种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市场上卡式炉所使用的卡式炉气瓶没有安全关闭装置,大多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罐体上的热量会增加罐内的压力从而发生爆炸,常规的卡式炉气瓶安全特征选择从罐中排出丁烷气体以避免压力增加和爆炸,而当释放的气体与炉子上的火焰接触时,火势势必开始爆发,仍然会产生危险的意外。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出气气流量稳定,且能在罐内气压增加的情况下自动关闭出气口的卡式炉气瓶阀门。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卡式炉气瓶阀门,包括阀室主体、阀门启闭件和尾塞,所述的阀门启闭件设置在阀室主体内,尾塞设置在阀室主体进气口的端部,所述的尾塞轴向上也设有通气槽,所述阀室主体的内壁上设有压簧固定座,在压簧固定座内设有压簧,所述的阀门启闭件靠近尾塞的一端设有凸缘,且该凸缘与压簧接触连接,阀门启闭件整体穿设于压簧内,所述的阀门启闭件的另一端为楔形结构,且其楔形结构的外侧边缘与压簧固定座的上端面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阀门启闭件为安全销或安全球。
进一步地,所述的阀门启闭件的最大直径小于阀室主体通道的最大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的压簧固定座是设置在阀室主体内壁上的环形槽,且环形槽的开槽方向与阀室主体的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的阀门启闭件与压簧固定座之间配合面上设有密封环。
进一步地,所述的阀门启闭件靠近尾塞的端面上设有通气槽,通气槽能保证即使阀门启闭件尾端与尾塞端面接触,也有气体能通过通气槽流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阀门启闭件在罐内正常压力为0.2~0.7Mpa,受压簧自然弹力顶住,通道内部为流通状态;罐内压力为0.7~1.2Mpa时,压簧对阀门启闭件压缩,其会与阀室主体通道上的密封环闭合,阻塞气体供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阀门在罐内压力增大时无法关闭气体通道的缺点,在使用卡式炉气瓶时(大多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罐体上的受热而会增加罐内的压力(一般罐体上的热量都是受燃烧火焰加热导致从而发生爆炸),本实用新型通过阀室主体内的阀门启闭件,可以在罐内压力增大时通过阀门启闭件的移动自动关闭气体通道,使气体无法排出,燃烧火焰熄灭,从而使得气瓶所受到的热量降低后罐内压力减小,防止爆炸和火灾;而当罐内压力恢复正常后,阀门启闭件受压簧弹力顶开,阀室主体通道内部恢复畅通,气体可以流通,可以再次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阀门组合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阀门中的安全销(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阀门在充气时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阀门在正常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阀门在罐内压力为(0.7~1.2Mpa)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高德韦尔精密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高德韦尔精密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571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