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放电极及废气处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55215.X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637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冯金平;李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铸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44;H05H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宋南 |
地址: | 063302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废气 处理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质阻挡放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放电极及废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雾霾的频发以及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使得粉尘及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环保部门也大大加强了粉尘及有机污染物的监控及治理力度。大部分工业有机废气具有低浓度、大风量、多组分等特点,传统的治理工艺很难达到排放要求。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是一种有绝缘介质插入放电空间的气体放电形式,能够在常温常压下产生大体积、高能量密度的低温等离子体。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臭氧合成、有机废气治理等工业领域,成为近年来等离子体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利用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降解污染物是利用等离子高能电子、自由基等活性粒子和废气中的污染物作用,使污染物分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分解,并发生后续的各种反应以达到分解污染物的目的。介质阻挡放电过程中,电子从电场中获得能量,通过碰撞将能量转化为污染物分子的内能或动能,这些获得能量的分子被激发或发生电离形成活性基团,同时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在高能电子的作用下也可产生大量的新生态氢、臭氧和羟基氧等活性基团,废气中的污染物质与这些具有较高能量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最终转化为CO2和H2O等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然而,在利用介质阻挡放电技术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放电极一般导电性及放电特性较差,低温等离子体的污染物脱除效率低,而且放电极制作成本及人工费用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放电极及废气处理设备,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放电极的放电效率低以及废气处理设备的废气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电极,包括:螺旋形电极和管状的阻挡介质;
所述阻挡介质的外壁涂布有光触媒催化剂,所述阻挡介质沿所述螺旋形电极的轴线方向套于所述螺旋形电极外部。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螺旋形电极为螺旋带状,所述螺旋形电极的宽度为2mm至3mm,所述螺旋形电极上多个螺旋中每个螺旋的长度为40mm至60mm。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螺旋形电极的相邻两个螺旋的螺距相等,且多个螺旋的螺旋半径相等。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第一绝缘塞和第二绝缘塞;
所述螺旋形电极的一端与第一绝缘塞固定,所述第一绝缘塞与所述阻挡介质的一端紧密配合,所述螺旋形电极的另一端连接接线端,所述接线端穿过第二绝缘塞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二绝缘塞与所述阻挡介质的另一端紧密配合。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螺旋形电极的材质包括:钨、铜、不锈钢或者合金钢。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阻挡介质为管状的石英玻璃管。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阻挡介质的长度小于所述螺旋形电极对应的螺旋线长度,所述阻挡介质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螺旋形电极的轴线的长度。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废气处理设备,包括:电源和多个放电单元,每个所述放电单元中包含多个放电极;
每个所述放电单元中的多个放电极由上至下排列形成放电平面,且同一放电平面内的多个放电极相互平行,多个放电平面相互平行,任意相邻的两个放电极的接线端与电源的不同电位的连接端连接。
结合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用于固定多个所述放电单元的设备框架、用于排放所述放电单元的冲洗水的液流口、进气口和导流口;
所述液流口设置于所述设备框架的下方,所述电源设置于所述设备框架的上方;
所述设备框架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中设置用于使废气的流场均匀的气体导流板与气流均布板,在设备框架的另一端设置使处理后的废气排出至烟囱的导流口。
结合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放电极之间的距离为2mm至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铸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唐山铸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552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