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梁楼盖的配筋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54594.0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372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邹国民;陈方斌;谢峰;唐窗;毛福禄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国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00 | 分类号: | E04B5/00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梁楼盖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梁楼盖的配筋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楼盖体系主要分为有梁楼盖体系和无梁楼盖体系两种。
无梁楼盖结构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楼盖板直接支承在柱上,不设主梁和次梁,其具有有效增加净高、经济、空间感好、通风及卫生条件好、模板制作简单等特点。
无梁楼盖分为有柱帽及无柱帽两种形式,设计方法主要有等代框架法、经验系数法及有限元法等,传统无梁楼盖设计主要划分为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柱上板带带宽取柱两侧各1/4柱距,跨中板带带宽取柱跨中部位1/2柱距,其荷载的传递路径为:跨中板带传递到柱上板带,再由柱上板带传递给柱帽或柱等竖向构件,传统的板带钢筋采用与板带平行和垂直的两个方向配置,但这种配筋方法存在受力传递路径长、不直接、配筋不经济、板带过宽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无梁楼盖配筋结构,以达到传力路径短、板带受力直接、配筋经济合理的目标。该无梁楼盖配筋结构的理论依据是无梁楼盖的截面刚度一致,相对变形越大,配筋则越大。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梁楼盖的配筋结构,该配筋结构设计包括有受力板带区、柱顶受力区及次受力构造区;
所述受力板带区以其中一个框架柱为中心,分别与一跨内其他框架柱为连接点,连成直线,以该直线为轴线,设置正交受力板带和斜交受力板带;
所述正交受力板带配置正交受力板带底部纵筋,所述斜交受力板带配置斜交受力板带底部纵筋;
所述柱顶受力区以其中一个框架柱为中心,在框架柱柱顶设置受力柱顶,受力柱顶的柱顶受力区为圆形区域;
柱顶受力区区域内力大,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应力从柱顶以环形向外逐渐减小,作为一个重要受力部位,柱顶受力区处配筋采用柱顶区放射状纵筋与柱顶区环形分布筋交错分布的结构,柱顶区放射状纵筋在中心形成密集区;
所述次受力它包括:柱帽底部放射筋、柱帽底部箍筋、板底构造纵筋和板面构造纵筋。
进一步的,所述柱帽底部放射筋与柱帽底部箍筋交错分布排列,所述板底构造纵筋位于正交受力板带底部纵筋与斜交受力板带底部纵筋之间的区域;
所述板面构造纵筋位于板面配筋区域。
进一步的,正交受力板带和斜交受力板带的板带宽度为板厚的2~4倍。
进一步的,柱顶受力区圆形区域的区域半径为相邻柱跨的1/7~1/4。
进一步的,柱顶区放射状纵筋在中心形成密集区,其中密集区采用柱顶区放射状纵筋焊接在钢板上的结构形式,或者采用柱顶区放射状纵筋焊接钢板加焊焊钉的结构形式。
楼盖荷载传递路径为:受力板带传到柱顶,最后竖向传递到基础或下层柱。
传统配筋方法可概括为分别与柱轴线平行和正交两个方向的上、下双层的纵向钢筋,也有时会根据计算增加抗剪箍筋,柱节点配筋简单,上、下层各两层纵筋。但现在提供的这种配筋方法与传统配筋方法相比,柱节点配筋量较大,下层有四层纵筋。当采用有柱帽形式时,纵筋可伸入柱帽锚固,不必拉通通过柱节点区域,则四层纵筋可按两层纵筋排布;当采用无柱帽形式时,可在柱顶环形区域内设置环状箍筋,形成暗柱帽,纵筋可伸入暗柱帽中进行锚固,不必拉通通过柱节点区域,则四层纵筋可按两层纵筋排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受力板带分布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板底配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板面配筋示意图。
图1、2、3的附图标记说明:1. 正交受力板带底部纵筋;2. 斜交受力板带底部纵筋;3. 柱帽底部放射筋;4. 柱帽底部箍筋;5. 板底构造纵筋;6. 板面构造纵筋;7. 框架柱;8. 正交受力板带;9. 斜交受力板带;10. 柱顶区钢板;11. 柱顶区放射状纵筋;12. 柱顶区环形分布筋;13.柱顶受力区。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无梁楼盖的配筋结构,该配筋结构设计包括有受力板带区、柱顶受力区及次受力构造区;
所述受力板带区以其中一个框架柱7为中心,分别与一跨内其他框架柱7为连接点,连成直线,以该直线为轴线,设置正交受力板带8和斜交受力板带9;
所述正交受力板带8配置正交受力板带底部纵筋1,所述斜交受力板带9配置斜交受力板带底部纵筋2;
所述柱顶受力区以其中一个框架柱7为中心,在框架柱7柱顶设置受力柱顶,受力柱顶的柱顶受力区13为圆形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国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国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545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