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量子节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46622.4 | 申请日: | 2017-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957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凤量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7/04 | 分类号: | F02M2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149 北京市通州***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量子 节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节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量子节油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尤其是节节攀升的油价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压力不断加大,汽车节油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相关产品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已经在市场上广泛销售的就有几十种,如:富氧节油器、磁力节油器、电子节油器、物理节油器、机械节油器、自动节油器、柴油机节油器、混合节油器等等,这些节油产品,无论哪一种都有一定效果,但遗憾的是节油率不高,节油效果不显著,不能满足人们对节油产品的期望,达不到人们节油的心理标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的量子节油器还是很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量子节油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在节油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尾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零排放、零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量子节油器,包括节油管和两个节油接头,节油管两端分别与节油接头螺纹旋接,节油管与节油接头的连接面设置有密封圈,节油管内部装填有量子微粒、磁铁以及隔网;所述的节油管通过一侧的节油接头与油箱来油管连接,作节油器入口,节油管通过另一侧的节油接头与发动机分油器接口连接,作节油器出口;所述节油管通过扎带固定在远离发动机热源及旋转部件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节油管采用铝合金六角管,节油管的截面外部为正六边形状,相对两条边的距离为50mm;节油管的截面内部为圆形,直径为40mm。
作为优选,所述的节油管两端口设置有形状结构与节油接头的外边缘相匹配的槽口,所述槽口的直径45mm,槽口深6mm,所述外边缘的直径为45mm,外边缘的厚度为5mm。
作为优选,所述的槽口内侧连接处设置有深度为12mm的内螺纹,所述外边缘的外侧设置有深度为10mm的外螺纹,节油管通过内螺纹与节油接头的外螺纹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节油接头的外边缘与外螺纹的相接处设置有放置密封圈的安装槽,安装槽的槽深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节省燃油,可做到零排放、零污染,在节油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尾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大幅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能清除汽车积碳,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
(3)同等燃油条件下,动力增强,加速性能明显提高;
(4)车辆更容易发动,主要具有节油、降低尾气有害物质排放,同时提升汽车动力、降噪、清除发动机积碳的作用;
(5)排气管温度明显降低,发动机冷却水温度亦有降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量子节油器,包括节油管1和两个节油接头2,节油管1两端分别与节油接头2螺纹旋接,节油管1与节油接头2的连接面设置有密封圈3,节油管1内部装填有量子微粒、磁铁以及隔网,所述节油管1通过一侧的节油接头2与油箱来油管连接,作节油器入口,节油管1通过另一侧的节油接头2与发动机分油器接口连接,作节油器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的节油管1采用铝合金六角管,节油管1的截面外部为正六边形状,相对两条边的距离为50mm;节油管1的截面内部为圆形,直径为40mm。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的节油管1两端口设置有形状结构与节油接头2的外边缘201相匹配的槽口101,所述槽口101的直径45mm,槽口101深6mm,所述外边缘201的直径为45mm,外边缘201的厚度为5mm;所述的槽口101内侧连接处设置有深度为12mm的内螺纹102,所述外边缘201的外侧设置有深度为10mm的外螺纹202,节油管1通过内螺纹102与节油接头2的外螺纹202螺纹连接。
此外,所述节油接头2的外边缘201与外螺纹202的相接处设置有放置密封圈3的安装槽203,安装槽203的槽深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凤量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凤量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466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EGR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发动机进气管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