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径向支撑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45889.1 | 申请日: | 201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47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郭远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远军 |
主分类号: | F16C37/00 | 分类号: | F16C37/00;F16C33/10;F16C3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5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径向 支撑 轴承 | ||
1.一种径向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括轴承座(1)、轴承盖(2)、瓦座(3)、支撑瓦(41)、带油盘(51)、第一油腔(6)、第二油腔(7)、冷却器(8)和带油罩(9),所述轴承盖(2)用于盖合在轴承座(1)上方,所述瓦座(3)固定在轴承座(1)上,支撑瓦(41)固定在所述瓦座(3)的内径侧,所述第一油腔(6)为轴承盖(2)与轴承座(1)盖合形成的密封腔,所述第二油腔(7)为设置在轴承座(1)下部的腔体,所述第二油腔(7)位于第一油腔(6)下方,所述第二油腔(7)包含热油进油口(71)和冷油出油口(72),所述第二油腔(7)通过热油进油口(71)连通第一油腔(6),所述冷却器(8)安装在第二油腔(7)内,所述带油罩(9)安装在带油盘(51)的外径侧,所述支撑瓦(41)内径侧中部设有注油槽(411),支撑瓦(41)内径侧轴向两端设有排油槽(412),所述注油槽(411)包含有径向贯通支撑瓦(41)的注油孔(413),所述排油槽(412)与第一油腔(6)连通,所述带油盘(51)的径向外侧壁为带油面(511),所述带油罩(9)与带油面(511)之间形成带油腔(91),所述带油腔(91)呈环形,带油腔(91)内设置有挡油片(92),所述挡油片(9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带油罩(9)的内壁上,所述挡油片(92)的另一端滑动接触带油面(511),所述带油腔(91)的顶部设置有高压出油口(911),所述带油腔(91)的底部设置有抽油口(912),所述带油腔(91)的抽油口(912)连通第二油腔(7)的冷油出油口(72),所述带油腔(91)的高压出油口(911)连通注油槽(4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瓦座(3)的内径侧设置有第一环形储油腔(32),所述带油腔(91)的高压出油口(911)通过第一环形储油腔(32)连通注油孔(4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瓦座(3)通过至少两组固定螺丝(34)固定在轴承座(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瓦座(3)外径侧设置有环形散热槽(35),所述环形散热槽(35)内设置有轴向支撑件(36),所述轴向支撑件(36)的两端分别连接环形散热槽(35)的两端,所述环形散热槽(35)内还设置有径向散热片(3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瓦(41)的内侧面包含至少两条注油槽(411),所述注油槽(411)沿轴向方向开设,所述注油槽(411)均匀环形分布在支撑瓦(41)的内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槽(412)环绕支撑瓦(41)开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槽(412)包含有径向贯通瓦座(3)和支撑瓦(41)的排油孔(4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槽(412)包括第一排油槽(412a)和第二排油槽(412b),第一排油槽(412a)和第二排油槽(412b)分别位于注油槽(411)的两端,所述第一排油槽(412a)与注油槽(411)的间距小于30mm,所述第二排油槽(412b)与注油槽(411)的间距小于3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腔(7)包含至少两个分腔(73),所述各分腔(73)串联连通,各个分腔(73)内安装有冷却器(8),所述各冷却器(8)的流道通过串联连通,所述各冷却器(8)的液流方向与各分腔(73)内油流方向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8)包括冷却管(81)、底孔流道隔板(82)和顶孔流道隔板(83),所述冷却管(81)包含进水端和出水端,冷却管(81)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连接有连接法兰(84);所述底孔流道隔板(82)和顶孔流道隔板(83)间隔分布,所述底孔流道隔板(82)的底部设有第一通道孔(821),所述顶孔流道隔板(83)的顶部设有第二通道孔(831),所述底孔流道隔板(82)和顶孔流道隔板(83)的板面分布有用于穿插冷却管(81)的穿孔(c1),冷却管(81)通过穿孔(c1)穿插在底孔流道隔板(82)和顶孔流道隔板(83)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远军,未经郭远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4588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