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化工生产污染物排放监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44654.0 | 申请日: | 201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0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李菊叶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30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化工 生产 污染物 排放 监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控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化工生产污染物排放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化学工业是对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化学处理和转化加工的生产部门,其产品和废弃物从化学组成上是多样化的,而且数量也相当大,这些废弃物含量在一定浓度时大多是有害的,有的是剧毒物质,进入环境就会造成污染。有些化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又会引起一些污染,甚至比生产本身所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更为广泛。我国的工业污染在环境污染中占70%。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业污染的治理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我国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十分重视,从1973年建立环境保护机构起,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就开展工业“三废”的治理和综合利用。几十年来,国家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建立了大批治理污染的措施,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环境效益。然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工业污染的治理率还很低,工业废水治理率仅20%,因此,解决我国工业污染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现有的化工生产污染物排放监控装置无法进行远程传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化工生产污染物排放监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化工生产污染物排放监控装置,包括监控箱,所述监控箱的一侧安装有箱门,所述监控箱的另一侧安装有电源接头,所述监控箱的底部内壁安装有备用蓄电池,所述备用蓄电池的顶部安装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的一侧安装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一侧安装有物联网模块,所述物联网模块与接收终端之间通过信号连接,所述物联网模块由发射端口、主控制器、web服务器模块和接收端口组成,所述发射端口、所述web服务器模块和所述接收端口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备用蓄电池、所述存储器、所述主控制器、气体检测仪、摄像头、含氧量传感器、PH值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均与所述单片机电性连接,所述气体检测仪安装在排烟管道内,所述含氧量传感器、所述PH值传感器和所述电导率传感器均安装在排水管道内,所述摄像头安装在厂房内。
进一步的,所述监控箱与箱门通过铰链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单片机为STM32F103单片机。
进一步的,所述备用蓄电池连接有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检测仪由外壳、电化学型传感器、智能型变送器模块和传感器防溅罩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监控箱的顶部内壁安装有散热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基于物联网的化工生产污染物排放监控装置,气体检测仪便于实时检测废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并将收集的信号传递给单片机,含氧量传感器、pH值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便于实时检测废水中的氧含量、废水的pH值和各种离子的含量,并将收集的信号传递给单片机,单片机将收集的信号处理后通过物联网模块传输到接收终端,便于管理者实时通过接收终端实时查看废水和废气中有害成分的含量,摄像头的设置便于实时查看工作环境的情况,备用蓄电池便于在停电时为用电元件供电,保证用电元件可以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运行模块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物联网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路图;
附图标记中:1-监控箱;2-箱门;3-备用蓄电池;4-存储器;5-电路板; 6-单片机;7-物联网模块;8-电源接头;9-气体检测仪;10-摄像头;11-含氧量传感器;12-PH值传感器;13-电导率传感器;14-接收终端;15-发射端口;16-主控制器;17-web服务器模块;18-接收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理工学院,未经陕西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446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复合薄膜
- 下一篇:一种微波智能感应车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