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44561.8 | 申请日: | 201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976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马小力;刘贤杰;陈禹橦;宁宏;佐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G09B23/28 | 分类号: | G09B23/28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107 | 代理人: | 史力伏 |
地址: | 110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眼科 球周 注射 模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教学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监测进针部位正确与否,明确进针角度、方向与深度,利于修正和调整错误注射手法的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
背景技术
眼科常用的眼眶内注射包括球后、球周和筛前注射等方式,是将药物注射到眼球周围或视神经处,并达到治疗浓度。多用于眼球后部炎症、眼底血管病变及内眼手术的麻醉等,具有疗效快、给药迅速的优点,是眼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和麻醉方法。但是,由于眼眶内的解剖结构相对复杂,除了最为重要的眼球外,还有很多血管、肌肉和神经组织。注射如果造成眼球贯穿或穿孔、球后出血、视神经损伤、药物误入血管、眼心反射等副损伤,不但可能引起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
眶内注射,特别是球后注射,操作复杂、技术难度高,要求于眶下缘外1/3与内2/3交界处、眼眶与眼球之间进针,垂直刺入约1cm达眶下壁后,再转向后、向上、向内徐徐推进,共进针3.0~3.5cm,此时,针恰好经外直肌与下直肌之间进入肌锥内,达睫状神经节和视神经附近,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推药。因为球后注射对操作技术要求很高、学习曲线很长,操作并发症可根据操作者技术掌握程度不同,其发生率从6.92%~28.40%不等;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因此,对眶内注射的操作加强训练极为重要。
但是,目前眶内注射的训练,还是依靠在患者眼部直接操作的方式来进行;这种训练方式不仅使患者面临着高并发症发生率的风险,且造成了很大的医疗隐患。故迫切需要一种可用于眼部球后、球周和筛前注射训练使用的仿真眼部模型,对现有技术的眶内注射教学方式予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监测进针部位正确与否,明确进针角度、方向与深度,利于修正和调整错误注射手法的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眼科球后、球周、筛前注射模型包括头部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假体上设置有眼部假体,头部假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耳侧观察窗,头部假体的后部设置有枕部观察窗,头部假体的下部设置有底座,底座上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眼部假体包括上眶骨和下眶骨,上眶骨与下眶骨之间设置有容置腔,容置腔靠近头部假体外侧的开口处设置有眼球假体,容置腔内还设置有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眼外肌包括容置腔下部设置的下直肌,以及容置腔上部设置的上直肌,上直肌的上方设置有提上睑肌,提上睑肌的上方设置有上斜肌,上斜肌的端部穿过设置在上眶骨内缘前部的滑车的通孔,容置腔内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内直肌和外直肌;眶内神经包括容置腔中部设置的视神经、分别与眼外肌相连的动眼神经,以及容置腔中心位置处设置的睫状神经节;眶内血管包括眼动脉,眼动脉的端部与颈内动脉相连;容置腔内的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睫状神经节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有球后注射导电橡胶;下眶骨内缘与下直肌之间设置有球周注射导电橡胶;上眶骨内缘、滑车的下方设置有筛前注射导电橡胶;所述眼球假体、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的表面分别设置有针刺传感器,眼部假体周边的头部假体仿真表皮内设置有皮下导电橡胶层;皮下导电橡胶层、针刺传感器、球后注射导电橡胶、球周注射导电橡胶、筛前注射导电橡胶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主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控制面板与主控制器相连。
所述底座上布置的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的一侧设置有指示灯。以提示注射进针路线正确与否,并显示注射过程是否对眼部假体造成副损伤。
所述眼球假体、眶内血管、眶内神经和眼外肌的表面分别设置的针刺传感器为导电薄膜。以在注射进针穿刺部位错误,金属针体触碰到眼球假体、眶内血管、眶内神经或眼外肌时,发出报警提示。
所述耳侧观察窗可拆卸地连接在头部假体两侧。以便于头部假体眼部假体内各部件的拆卸和安装。
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底部观察窗。以辅助进针路线的观察。
所述眼部假体上眶骨和下眶骨的材料为透明玻璃钢;眼球假体,眶内血管和眶内神经的材料为不透明的聚氨酯材料,眼外肌的材料为半透明的聚氨酯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445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