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施源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40508.0 | 申请日: | 2017-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528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庞皓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N5/10 | 分类号: | A61N5/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君合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8 | 代理人: | 张鸣洁 |
地址: | 646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施源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施源管。
背景技术
肿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恶性肿瘤,与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组成了肿瘤三大治疗手段。统计数字表明,约有50%-70%的癌症患者需要不同程度地接收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的基本目的是提高放射治疗的治疗增益比,即最大限度地将放射线的剂量集中到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是放射治疗的一种形式,可以将放射源精准的放置于恶性肿瘤之内或附近,利用高能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具有直接杀伤肿瘤、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的治疗。由于患者的不同其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形状也有不同,目前的施源器只能通过优化驻留点位置与时间形成包饶肿瘤的处方剂量曲线,但是对于肿瘤三维空间分布变化较大时会造成剂量线包绕不全肿瘤区,或如果剂量线包绕全肿瘤区则会造成周围正常组织超过限制剂量,引起放射性并发症。
现有近距离施源器的施源管,均为一根普通的软管,为了增大盛放放射源的放射面积,一般施源管的直径都较大,而且传统施源管是只能够通过施源器的作用,进行位置的调节,在施源管进入人体后,调整范围非常有限,常常无法再最佳位置对肿瘤进行放射。如果放射源处在放射位置不合理,不仅无法对肿瘤进行有效治疗,还会加剧放射源人体器官的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进入人体后膨胀和收缩,且进入人体时,较为容易,降低对病人治疗痛苦的施源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施源管,包括外部的管套,所述管套内嵌插有延伸出管套两端的刚性主管和弹性侧管,所述刚性主管延伸出管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套,所述弹性侧管一端与顶套固定连接,另一端表面设有凸块,通过对凸块推拉,能够控制弹性侧管在管套内来回滑动。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刚性主管较为坚硬,一端固定连接顶套,弹性侧管一端同样固定在顶套上,刚性主管和弹性侧管,均嵌套在一个管套内。弹性侧管表面设有凸块,通过对凸块推拉,能够控制弹性侧管在管套内来回滑动,由于有刚性主管连接固定顶套,因此,在推动凸块时,弹性侧管被弹开,向外偏移,因此置于弹性侧管内的放射源就能够在被弹开的位置进行放射,这样就能够较大范围的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无需增大盛放放射源的放射管的直径。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还包括复位块,所述复位块上设有与刚性主管和弹性侧管数量和位置相匹配的通孔,刚性主管和弹性侧管嵌插在复位块内,且弹性侧管上的凸块在复位块与管套之间往复运动。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复位块与管套之间的弹性侧管外壁还设有刻度;弹性侧管在伸长状态时,零刻度位于管套一侧。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侧管的数量不小于刚性主管的数量,且弹性侧管以刚性主管为轴心,呈环阵列分布在刚性主管外侧。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刚性主管的数量为一根,弹性侧管的数量为八根。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每根弹性侧管上的凸块均在各自弹性侧管的相同位置。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刚性主管和弹性侧管的直径大小相等,且直径均为2mm。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管套内设有与刚性主管和弹性侧管数量和位置相匹配的通孔,刚性主管和弹性侧管嵌套在管套相应位置的通孔内。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顶套一侧为与刚性主管和弹性侧管固定连接的平面,另一侧为光滑的球面凸起。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刚性管和弹性管的配合使用,实现了施源管在进入人体后的膨胀和收缩,这样在放射源进入施源管后,能够实现多位置的放射治疗,可以根据肿瘤的形状和大小,做出更为有针对性的放射方案,提高放射效果,降低对人体不必要的伤害;
(2)本实用新型通过刚性管和弹性管的配合使用,能够根据肿瘤的实际治疗情况,选择刚性管和弹性管的数量,和组合形式,是指能够形成更为有针对性的放射方案,提高放射效果,降低对人体不必要的伤害;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弹性管上设置凸起的,更能为容易的操作进入人体施源管的膨胀和收缩,提高了进入人体施源管的控制力,方便施源管形成更为有利放射源放射肿瘤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未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405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织补偿胶
- 下一篇:一种多自由度肿瘤放射治疗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