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型洞室底板开挖造孔简易滑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9846.2 | 申请日: | 2017-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133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陈翔;刘骁;汪海平;方柱柱;黄汝东;庞洵;龚华;邓雨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三峡技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3/00 | 分类号: | E21D13/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底板 开挖 简易 滑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型洞室底板施工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型洞室底板开挖造孔简易滑轨,适用于有较高要求的底板结构面开挖,尤其能提高爆破造孔的质量从而提高开挖质量。
背景技术
工程中涉及到底板结构面开挖施工的最常见爆破方法是光面爆破,对底板光爆孔造孔质量要求较高。目前的底板光爆孔造孔方式大多采用人工持手风钻造孔,造孔过程中对钻孔角度进行复核的方式进行施工,一般允许的最大超挖控制在15cm以内。采用这种造孔方法无法较好的控制造孔质量,人为因素对造孔质量有较大的影响,难以适用于有较高要求的底板结构面开挖造孔。其主要原因在于,采用手持钻机的方式,在钻孔过程中,由于风机的振动,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把持,进而造成钻孔偏差的缺陷,严重影响造孔效率和造孔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后续施工质量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底板光爆孔造孔方法中人为因素对造孔质量影响较大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搭设简易滑轨来控制钻孔质量,该装置在经济简便的基础上,有效的排除了人为因素对造孔质量的影响,大幅提高了底板开挖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以下技术方案:大型洞室底板开挖造孔简易滑轨,它包括钻机滑轨,所述钻机滑轨上滑动配合安装有钻机,所述钻机的钻头上安装有钻杆,在钻机滑轨的尾部安装有尾部立柱,所述尾部立柱的顶部安装有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上缠绕有牵引钢丝绳,所述牵引钢丝绳绕过定滑轮与钻机顶部的挂钩相连,所述钻杆穿过角度固定装置和开口固定装置。
所述钻机滑轨采用双滑轨结构,在钻机滑轨的尾部固定安装有用于固定两根钻机滑轨的尾部横杆。
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牵引滚筒,所述牵引滚筒的外圆周上安装有操作手柄。
所述钻机的底部安装有底部滑环,所述底部滑环套装在钻机滑轨上并构成滑动配合。
所述角度固定装置包括水平托杆,所述水平托杆的两端固定安装在两条钻机滑轨上,所述水平托杆的中部安装有固定片,所述钻杆穿过固定片,在水平托杆所在位置竖直安装有中部立柱。
所述开口固定装置包括头部横杆,所述头部横杆固定安装在两根钻机滑轨的头部靠近开口点的位置,在头部横杆上竖直固定安装有两根限位立柱,所述限位立柱的顶部固定有顶部固定杆,所述顶部固定杆的中部安装有定滑轮。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钻机采用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钻机滑轨上,能够保证钻机始终沿着钻机滑轨滑动,防止其发生偏离,有效避免了人工手持钻机时所造成的钻孔位置偏离的缺陷。
2、通过采用底部滑环能够保证钻机沿着钻机滑轨平稳的滑动,进而保证了滑动效率,而且能够保证钻机始终沿着一个方向平移,保证了钻孔的质量。
3、通过牵引装置能够给钻机提供动力,通过手动的转动牵引滚筒,牵引滚筒进一步的带动牵引钢丝绳,通过牵引钢丝绳进一步的带动钻机,钻机带动钻杆前移,对待开挖底板进行掘进开挖。
4、通过角度固定装置能够保证钻杆紧贴在水平托杆上,进而保证了钻杆的头部紧贴在待开挖底板上,最终保证了钻孔质量。
5、通过开口固定装置能够进一步的限定钻杆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间隙和自由度,进而保证了钻杆在钻孔过程中的成孔位置。
6、上述的简易滑轨装置采用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钢管材料制成,其制作过程简单,成本低,能够大幅度降低加工成本。
7、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通过半自动化的简易滑轨装置有效的提高了爆破造孔质量,排除了人为因素对造孔质量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初始开挖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已经开挖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中:尾部横杆1、钻机滑轨2、底部滑环3、钻机4、钻头5、钻杆6、牵引钢丝绳7、水平托杆8、固定片9、中部立柱10、头部横杆11、限位立柱12、待开挖底板13、定滑轮14、顶部固定杆15、挂钩16、尾部立柱17、操作手柄18、牵引滚筒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三峡技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长江三峡技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98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隧道二次衬砌环向止水带对夹模板
- 下一篇:一种采煤巷道支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