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震型机油冷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2277.9 | 申请日: | 2017-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1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潘建洪;凌国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宏扬汽车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2210 | 代理人: | 王凯 |
地址: | 2144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震 机油 冷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震型机油冷却器,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机油冷却器是一种加速润滑机油散热使其保持较低温度的装置。在高性能、大功率的强化发动机上,由于热负荷大,必须装设机油冷却器。机油冷却器布置在润滑油路中,其工作原理与散热器相同。
然而目前的机油冷却器没有测温功能,不论进入进油管中的温度多高,都需要经过完成的换热才能将油从出油管排出,不能根据油温来选择是否进行换热;同时以往集流管中的隔片焊接困难,焊接质量较差,导致机油冷却器的使用寿命较短;同时由于进油管、出油管的间隔较近,且进油管、出油管的长度较长,在汽车产生震动时,所述的进油管、出油管之间容易发生碰撞,长期碰撞会损坏进油管、出油管,从而使得冷却器不能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自动调节散热量,焊接方便,能避免进油管、出油管之间产生碰撞的防震型机油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震型机油冷却器,它包括左右两侧的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之间连有多个平行设置的扁管,左集流管、右集流管、扁管相互连通,相邻两个扁管之间设有翅片,右集流管上连接有进油管,左集流管上连有出油管,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的底部之间通过回油管相连,所述回油管与左集流管之间设有温控接头,并且回油管与左集流管相连处还设有堵头,堵头与温控接头相连,所述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的上表面开设凹槽,所述凹槽中插有隔片,该隔片的形状为上大下小的两个半圆,两个半圆同心设置,隔片的中间有两个凸出部,并且进油管、出油管之间设置有多个定位板,所述的定位板上设有若干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这种防震型机油冷却器通过在集流管中增设了一个温控接头,温控接头可以根据进入集流管中的油温,来打开或关闭集流管内部的堵头,从而可以根据油温高低来调整其散热量;同时集流管上表面开设凹槽,凹槽中焊接有隔片,这样便方便了隔片的焊接;同时进油管、出油管之间设置有定位板,可以避免在汽车产生震动时,进油管、出油管之间产生碰撞,从而保证冷却器工作性能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震型机油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集流管中隔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左集流管1、右集流管2、扁管3、进油管4、出油管5、回油管6、温控接头7、凹槽8、隔片9、凸出部9.1、定位板10、加强筋1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震型机油冷却器,包括左右两侧的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之间连有多个平行设置的扁管3,左集流管1、右集流管2、扁管2相互连通,相邻两个扁管3之间设有翅片,右集流管2上连接有进油管4,左集流管1上连有出油管5,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的底部之间通过回油管6相连,所述回油管6与左集流管1之间设有温控接头7,所述温控接头7用于测量该处的油温,并且回油管6与左集流管1相连处还设有堵头,堵头与温控接头7相连,当温控接头7测得油温较高时,则将堵头堵住油路,机油便从扁管3中蛇形流过进行换热;当温控接头7测得油温较低时,则将堵头收回,机油直接从进油管4、回油管6到出油管5中排出,从而实现散热量自动调节。
所述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的上表面开设凹槽8,所述凹槽8中插有隔片9,所述隔片9用于将集流管1隔断,使气体从平行设置的扁管中穿过进行换热,该隔片9的形状为上大下小的两个半圆,两个半圆同心设置,这样形状的隔片9由于中间有两个凸出部9.1,可以使隔片9与左集流管1、右集流管2焊接地更加牢靠。
并且进油管4、出油管5之间设置有多个定位板10,可以避免在汽车产生震动时,进油管4、出油管5之间产生碰撞,从而保证冷却器工作性能可靠,所述的定位板10上设有若干加强筋11,可以提高定位板10的强度,从而保证进油管4、出油管5定位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宏扬汽车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宏扬汽车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22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