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电线路防振间隔棒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29649.2 | 申请日: | 2017-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2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清远;徐倩;蔡萌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G7/12 | 分类号: | H02G7/12;H02G7/14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101 | 代理人: | 王蔚 |
地址: | 610106***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电 线路 间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电线路间隔棒,特别是涉及一种输电线路防振间隔棒。
背景技术
次档距振荡是多分裂输电线路的特有现象。在风荷载的作用下,长期的次档距振荡会导致导线和金具的疲劳损伤,对输电运行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人民财产安全。目前,多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防振方案主要是根据试验或工程经验来确定,尚不能满足特高压输电线路安全设计的要求。现有的间隔棒虽然对次档距振荡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因此,亟需一种能有效抑制架空输电线路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防振间隔棒,由此产生了本专利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减轻输电线路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防振间隔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电线路防振间隔棒,包括间隔棒框架和均匀设置在间隔棒框架上的线夹,线夹包括夹头,所述夹头包括间隔棒夹圈、弹簧和胶圈,间隔棒夹圈包围在胶圈外,数个弹簧均匀分布在间隔棒夹圈和胶圈之间,弹簧的一端与间隔棒夹圈连接,另一端与胶圈连接;所述间隔棒夹圈和胶圈沿径向断开,形成供导线进入胶圈的断口,断口处设有断口开闭合装置。
上述断口开闭合装置包括连接板、挡片和弹簧,连接板共两个,分别设置在断口的两侧,两连接板均与间隔棒夹圈和胶圈连接,在两连接板的两端各设有挡片和弹簧,挡片位于两连接板之间,弹簧的一端与挡片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板连接,当弹簧处于未变形状态时,挡片刚好封挡住两连接板之间的通道,当推动挡片使弹簧压缩时,导线可从两连接板之间的通道进入胶圈内。
本实用新型可有效抑制架空输电线路导线的风振,具有质量轻、成本低、安装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夹头的放大图。
图3为图2中断口开闭合装置处的放大图。
图中标记:1—间隔棒框架 2—夹头 21—间隔棒夹圈22—弹簧 23—胶圈 3—断口开闭合装置 31—连接板32—挡片 3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间隔棒框架1和均匀设置在间隔棒框架1上的线夹,间隔棒框架1为正多边形结构,本实施例间隔棒框架1为正六边形结构。所述线夹包括夹头2,夹头2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间隔棒夹圈21、弹簧22和胶圈23,胶圈23位于间隔棒夹圈21内,多个弹簧22均匀分布在间隔棒夹圈21和胶圈23之间,弹簧22的一端与间隔棒夹圈21连接,另一端与胶圈23连接。为使导线能夹于胶圈23内,本实用新型将间隔棒夹圈21和胶圈23沿径向断开,形成供导线进入胶圈23内的断口,并在断口处设有断口开闭合装置3。
所述断口开闭合装置3的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连接板31、挡片32和弹簧33,连接板31共两个,分别设置在断口的两侧,两连接板31均与间隔棒夹圈21和胶圈23连接,在两连接板31的两端各设有挡片32和弹簧33,挡片32位于两连接板31之间,弹簧33的一端与挡片32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板31连接,当弹簧33处于自然状态(未拉伸和压缩状态)时,挡片32刚好封挡住两连接板31之间的通道;当需要将导线夹于胶圈23内时,推动挡片32使弹簧33压缩,挡片32倾斜,此时导线可从两连接板31之间的通道进入胶圈23内,导线进入胶圈23后,松开弹簧33使挡片32回到原位,这时挡片32可阻挡导线脱离胶圈23。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胶圈23与弹簧22组成的弹簧质量系统可吸收导线的动能,从而达到抑制导线风振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实用新型构思进行的改造和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大学,未经成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296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