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通信基站末端加载宽频双极化振子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25348.2 | 申请日: | 201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167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冉启佐;胡婷婷;王重桂;段天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晖速智能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50;H01Q1/48 |
代理公司: | 重庆上义众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25 | 代理人: | 孙人鹏 |
地址: | 400800 重庆市万盛***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通信 基站 末端 加载 宽频 极化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基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通信基站末端加载宽频双极化振子单元。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移动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移动通信行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给移动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然而,通信网络在给移动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移动通信设备的数量,如增加了基站天线的数量。
对于当前移动通信而言,中国电信、联通和移动所使用的TDD-LTE、FDD-LTE 网络高频段基本上能满足目前移动通信网络。因此,设计出工作于该频段的振子便能满足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现有PCB微带振子,由于微带辐射单元缝隙耦合激励方式,以至于辐射带宽较窄、辐射效率低,微带辐射单元还需采用高互调的PCB板材,成本昂贵,难以获取市场,而且现有振子直接电缆馈电的焊接对信号电流的影响以及不同辐射振子焊点不一致导致的信号电流差异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通信基站末端加载宽频双极化振子单元,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隔离度、交极比特点,具体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移动通信基站末端加载宽频双极化振子单元,包括双极化振子、两组馈电片、绝缘固定支架及绝缘定位片,所述双极化振子包括平衡馈电巴伦及与该平衡馈电巴伦一端垂直连接的四个辐射振子,该辐射振子包括两外框臂、两内框臂、扩频圆弧臂和加载臂,所述扩频圆弧臂连接于两内框臂之间,所述加载臂与两外框臂连接处相连;
在所述平衡馈电巴伦轴向开设四个圆筒,该圆筒顶端与所述两内框臂相接,且在该圆筒与所述两内框臂相接处沿该圆筒壁轴向开设限位固定通槽;
在所述平衡馈电巴伦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两接地底座,所述底座边缘开有两个半圆形缺口。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为:
所述两外框臂和所述两内框臂连接成的辐射振子形状为正方形,所述两外框臂、两内框臂、扩频圆弧臂、加载臂、平衡馈电巴伦和所述底座采用压铸技术一体成型,提高了辐射振子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其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四个辐射振子成“十”字形布置,且彼此之间有间隙,所述圆筒和所述限位固定通槽围绕所述平衡馈电巴伦轴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加载臂与所述两外框臂的夹角为30~60°之间的任意角。
优选地,所述加载臂与所述两外框臂的夹角为45°。
进一步地,所述双极化振子和所述两组馈电片采用耦合连接,这样避免了直接焊接馈电对振子和天线的互调影响以及不同辐射振子焊点不一致导致的信号电流差异等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末端加载,两外框臂连接加载臂,扩宽了振子的低频带宽,改善了低频辐射性能,提高了振子及天线的辐射效率。
2、本实用新型在扩展辐射带宽的同时保证增益高、隔离度、交极比性能好,进一步提高了天线的辐射效率。
3、本实用新型中双极化振子和两组馈电片采用耦合连接,使辐射振子不用电镀,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加工工序,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直接电缆馈电焊接对信号电流的影响以及不同辐射振子焊点不一致导致的信号电流差异等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宽频双极化振子单元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宽频双极化振子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最优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通信基站末端加载宽频双极化振子单元,包括双极化振子10、两组馈电片20、绝缘固定支架30及绝缘定位片40,绝缘固定支架30及绝缘定位片40卡固在双极化振子10内,两组馈电片20插入至绝缘固定支架30内,并与双极化振子采用1/4波长短路原理耦合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晖速智能通信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晖速智能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253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