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24900.6 | 申请日: | 2017-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94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余照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宇然膜丽无纺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9/02 | 分类号: | B32B9/02;B32B23/02;B32B27/02;B32B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8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 蚕丝 面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用具,尤其涉及一种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面膜是人们保护面部皮肤的常用措施。目前用于养颜面部的面膜有各 种膏霜,直接涂抹于面部,其主要缺陷在于涂抹不方便,且容易粘附于手部或其他物品上, 反复使用极易造成交叉性细菌感染,粉剂面膜除具有上述缺陷外使用起来比较繁琐,需用水调制,非专业人员不易控制器稀稠程度不方便个人使用。市场上最常见的还要算是无纺布面膜。它大大简化了软膜的繁琐操作,但该产品的缺点是:无纺布与皮肤亲和力不佳,不具备仿生物智能的功效,含纤维,仅仅是养颜液体的载体,所以仅仅起到敷脸的效果,养颜液体干后反而容易吸收皮肤水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该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不仅大大简化了软膜的操作繁琐,其皮肤亲和力更佳,具备仿生物智能的功效,即使养颜液体干后也不会吸收皮肤水分,具有更好的面部养颜护肤效果。
本实用新型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的技术方案包括基布体,所述基布体包括防渗层、储液层及蚕丝层,所述防渗层、储液层及蚕丝层顺序排列,所述蚕丝层为天然真蚕丝交织构成;所述储液层为天然真蚕丝纤维、铜氨纤维和/或莱赛尔纤维交织构成、亦或为涤纶纤维、纤维素纤维、天然真蚕丝纤维、铜氨纤维和/或莱赛尔纤维交织构,所述防渗层为天然真蚕丝纤维、铜氨纤维、赛尔纤维和/或涤纶纤维交织构成;所述蚕丝层密度小于储液层,所述储液层密度小于防渗层。
所述储液层其涤纶纤维、纤维素纤维、天然真蚕丝纤维、铜氨纤维和/或莱赛尔纤维分别为涤纶中空蜂窝纤维、纤维素中空蜂窝纤维、天然真蚕丝中空蜂窝纤维、铜氨中空蜂窝纤维和/或莱赛尔中空蜂窝纤维。
所述储液层由重量比为40%天然真蚕丝纤维、30%铜氨纤维和30%莱赛尔纤维交织构成。
所述储液层由重量比为40%天然真蚕丝中空蜂窝纤维、30%铜氨中空蜂窝纤维和30%莱赛尔中空蜂窝纤维交织构成。
所述防渗层、储液层和蚕丝层经水刺缠结加固后缠结固联成一体,所述储液层采用粘胶纤维经凝聚罗拉杂乱梳理而成的纤维网。
所述储液层或蚕丝层设有附着层。
所述防渗层与储液层之间还设有一阻断膜。
所述防渗层采用非织造布。
所述基布体设有眼部开口、鼻部开口及口部开口,该基布体四周外缘设有若干缺口。
所述基布体的相应一侧或相对两侧边缘设有的撕揭部。
本实用新型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很好地解决了目前无纺布与皮肤亲和力不佳、不具备仿生物智能的功效,含纤维,仅仅是养颜液体的载体,所以仅仅起到敷脸的效果,养颜液体干后反而容易吸收皮肤水分等问题,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同时实用强,具有极大的市场推广价值。再者其使用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基布体)包括防渗层11、储液层12及蚕丝层13,防渗层11、储液层12及蚕丝层13顺序排列。其蚕丝层13为天然真蚕丝纤维交织构成;其储液层12由天然真蚕丝纤维、铜氨纤维和莱赛尔纤维交织构成;防渗层11为莱赛尔纤维或涤纶纤维交织构成。
本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其蚕丝层13密度小于储液层12,储液层12密度小于防渗层11。
防渗层、储液层及蚕丝层构成的含天然真蚕丝面膜基布设有相应的眼部开口15a、鼻部开口15b及口部开口15c,其四周外缘设有缺口1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例中其基布体的储液层12的蚕丝层一侧附着有一渗透于储液层12内部的附着层14。其附着层14可为含高纯氢水的功能作用层。本例其余结构等可与上述实施例类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宇然膜丽无纺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宇然膜丽无纺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249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