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井下放气阀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23344.0 | 申请日: | 201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682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安百礼;褚建国;谢涛;付强;李英松;董社霞;边杰;程文佳;王东;刘新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4/06 | 分类号: | E21B34/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62 | 代理人: | 张京波,曲鹏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气阀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海上生产井上部完井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下放气阀。
背景技术
目前电潜泵完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内海上油气田,放气阀是电潜泵完井技术中保证电潜泵正常运行的辅助工具,一般安装在电缆穿越型封隔器的上部,其作用是人为地控制打开和关闭状态实现控制环空液面高度以防止电潜泵产生气蚀。
常用的放气阀均是从上部打压孔打压控制放气阀的开关状态。其柱塞结构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受力密封面分别在两个不同的两个零件上,导致其同轴性无法保证,从而造成该放气阀目前存在诸如:生产加工困难、成本高、打开和关闭压力不稳定以及抗震,防磕碰效果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井下放气阀,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共存在的缺陷,能够避免井下放气阀打开和关闭压力不稳定的状态,达到精确控制和平稳排气,能够实现井下放气阀内部的同轴性,以便有效提高抗震和防磕碰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井下放气阀,包括外筒和下接头,外筒的顶端设有打压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塞筒和设于所述活塞筒内的活塞组件;
所述活塞筒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设置在外筒的内侧,所述第二筒体的下端伸至所述外筒的外侧;所述外筒的底端通过所述第二筒体与下接头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下端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活塞组件的底端封堵在下接头的通孔处;
所述活塞组件的外侧设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与第二筒体之间构成环形的驱动腔体,所述驱动腔体与打压孔连通,用于将液压从所述打压孔传递至所述驱动腔体,并驱动所述活塞组件动作。
优选地,所述第二筒体与活塞的接触面还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上方,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驱动腔体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活塞组件包括设置在活塞筒内的活塞和弹簧,所述弹簧上端与所述第一筒体相抵,所述弹簧与活塞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活塞的下端抵在下接头的通孔处,所述活塞与所述第二筒体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驱动腔体和打压孔的径向传压孔。
优选地,活塞包括主体和密封头,所述主体的下端与密封头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在密封头的上方设置有限制所述密封头上移位置的第二台阶。
优选地,所述密封头为金属密封头,所述下接头为金属下接头。
优选地,所述第一筒体的外侧设有用于扩大液流的过流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外筒与第二筒体的接触面设置有第四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主体与密封头连接处的接触面设置有第五密封圈。
本申请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上述活塞筒和设于活塞筒内的活塞组件动作完成井下放气阀的开启和关闭状态转变,其整体结构原理简单,易组装;其中,活塞组件的外侧设有第一台阶,第一台阶与第二筒体之间构成环形的驱动腔体,驱动腔体与打压孔连通,用于将液压从打压孔传递至驱动腔体,并驱动活塞组件动作,其实现压力传递的结构简单,而简化了加工工艺。
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在活塞桶内的活塞和弹簧,由弹簧提供活塞的回复力和压紧,在井下放气阀关闭状态时弹簧可提供活塞足够压紧下接头的力,又在开启状态时能够提供足够的回复力,其还具有较高的刚度和较强的防腐性能。
进一步的,通过在第二筒体的侧壁开设有连通驱动腔体和打压孔的径向传压孔,保证上述两者的有效连通,且其加工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承压能力。
进一步的,通过主体和密封头形成可分离的活塞,使活塞简单拆卸,方便清洗和零件的更换;而密封头连接与第二筒体内壁的第二台阶配合,能够有效限制活塞的上移位置,确保井下放气阀因活塞过度上移而失效。
进一步的,通过密封头为金属密封头和下接头为金属下接头,形成金属与金属间的密封,其保证密封性能可靠,耐压级别高,适用于井下的高压工况。
进一步的,通过第一筒体的外侧设置过流槽,能够增加了液体的流量,更快地完成井下放气阀的开启和关闭操作,使应急关闭安全更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233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降解油水井预置底部装置
- 下一篇:油井防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