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道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23000.X | 申请日: | 201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139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谦舜;刘洪波;李盈建;刘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27/10 | 分类号: | F16L27/10;F16L5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26 | 代理人: | 周良玉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气体管道密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道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在航空发动机反推力装置与飞机挂架连接处的管道设计中,管道接头处需要通过密封结构来实现管道的连接和密封,现有技术的密封结构是采用螺栓或螺钉沿管道轴向拉紧两侧管道的法兰盘,进而压紧法兰盘之间的密封垫,实现密封功能,但是上述结构存在如下缺陷:
1、上述结构在设计和装配时对两侧管道法兰盘的同轴度要求较高,否则会导致装配时螺栓不能正常插入螺栓孔的,或装配后法兰盘对密封垫的压紧力沿周向不均匀。因此该结构缺乏对两侧管道轴线偏差的补偿能力。
2、该结构在装配分解过程中,需要先进行两侧管道法兰盘处螺栓紧固件的装拆,因此该结构对于装配区域有较高的空间要求。因此该结构装配分解操作不够快速便捷,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或飞机内部的狭小区域。
因此需要一种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密封结构对两侧管道轴线偏差的补偿能力的管道密封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道密封结构,用于高压气体管道的连接,所述管道密封结构包括Z字形截面橡胶环、对接环和固定环,Z字形截面橡胶环其中一侧的端面上设有通孔,该侧的内端面上对称地装有两个呈半圆环形的固定环,固定环上设有和Z字形截面橡胶环的通孔相匹配的通孔,Z字形截面橡胶环另一侧的外端面上装有截面呈L形的对接环,Z字形截面橡胶环设有通孔一侧的端面通过螺钉与法兰管道固定连接。
优选的,Z字形截面橡胶环的锥状部分与Z字形截面橡胶环两侧端面的连接处均为承力延长段,承力延长段呈圆筒状且与Z字形截面橡胶环同轴,即所述橡胶环的Z字形的两个的转折处均设有一段呈圆筒状的延长部分,也就是承力延长段,承力延长段加长了Z字形截面橡胶环的轴向长度,同时也作为高压气体流通时的承力点。
优选的,螺钉为沉头螺钉,且螺钉的螺杆凸出Z字形截面橡胶环的端面,可减少占用Z字形截面橡胶环的内部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道密封结构,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管道密封结构具有一定补偿能力,能够在两侧管道轴线存在较大的角度偏差和距离偏差的情况下,保证密封结构的装配性和密封功能;
2、管道密封结构还具有装配分解快速便捷的特点,两侧管道在装配和分解时不需要拆卸密封结构的零组件;
3、在分解两侧管道时不需要拆卸螺栓,密封结构零组件的装配分解与维护能够在一侧管道处进行,对装配区域的空间要求较低,适用于航空发动机或飞机内部的狭窄区域内。
附图说明
图1为管道密封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管道密封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管道密封结构的装配爆炸图;
图4为管道密封结构的装配剖视图。
附图标记:Z字形截面橡胶环1,对接环2,固定环3,承力延长段4,高压气体管道5,螺钉6,垫片7,螺母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描述。
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230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