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21279.8 | 申请日: | 2017-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1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梁翠翠;田凡;张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9 | 分类号: | G02F1/1339;G02F1/1333;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44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 |
地址: | 20120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面板 以及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阵列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朝向彩膜基板一侧的金属层;彩膜基板包括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第二基板朝向阵列基板一侧的黑矩阵层,在非显示区域的彩膜基板与阵列基板之间设置有封框胶,为了固化封框胶,金属层在非显示区域设置有镂空结构;在垂直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方向上,镂空结构、封框胶与黑矩阵层具有相同的重叠部分。
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当液晶显示面板处于黑态时,由于镂空结构对应的区域未被配向,位于封框胶内侧的镂空区域处液晶无法起到遮光作用;对于设置封框胶的镂空区域,封框胶的透过率高而无法起到遮光作用。因此,主要依靠黑矩阵层进行遮光。然而,在背光亮度达到13000cd/m2时,光密度为4.0,则在镂空结构处会出现漏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
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彩膜基板一侧的金属层,所述金属层在非显示区域包括镂空区域,所述镂空区域设置有镂空结构;
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黑矩阵层和重叠色阻层;
在所述非显示区域的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之间设置有封框胶,在垂直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所述镂空区域、所述封框胶、所述重叠色阻层与所述黑矩阵层具有相同的重叠部分;
所述重叠色阻层包括相互重叠的红色色阻层和蓝色色阻层。
优选地,在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重叠色阻层依次包括所述红色色阻层和蓝色色阻层。
优选地,所述重叠色阻层包括相互重叠的所述红色色阻层、绿色色阻层和所述蓝色色阻层。
优选地,在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方向上,所述重叠色阻层依次包括所述红色色阻层、所述绿色色阻层和所述蓝色色阻层。
优选地,所述重叠色阻层的总厚度为2~4μm。
优选地,在所述非显示区域,所述重叠色阻层的宽度小于与所述黑矩阵层的宽度。
优选地,在所述非显示区域,所述黑矩阵层包括与虚拟隔垫物对应的虚拟隔垫物区域,在垂直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所述重叠色阻层的投影仅与所述黑矩阵层位于所述虚拟隔垫物区域以外的区域的投影交叠。
优选地,在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彩膜基板依次包括所述黑矩阵层和所述重叠色阻层。
优选地,在所述非显示区域,在垂直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所述镂空区域的投影位于所述重叠色阻层的投影内,或者所述镂空区域的投影的边缘与所述重叠色阻层的投影的边缘重合。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增加重叠色阻层,且将重叠色阻层设置于彩膜基板,即位于封框胶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通过重叠色阻层与黑矩阵层的组合,使背光的光密度增加,从而防止镂空结构处发生漏光。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红色色阻层、蓝色色阻层以及红色色阻层与蓝色色阻层形成的重叠色阻层的频谱图。
附图标记:
100-阵列基板;
110-第一基板;
120-金属层;121-镂空区域;
200-封框胶;
300-彩膜基板;
310-重叠色阻层;311-蓝色色阻层;312-红色色阻层;
320-黑矩阵层;
330-第二基板;
400-虚拟隔垫物;
I-非显示区;
II-显示区。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212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遮光胶结构
-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巡视及反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