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悬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9622.5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66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谭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奇异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5/24 | 分类号: | B62K25/24;B62K19/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器,特别是关于一种在电动车、自行车或平衡车中使用的前悬减震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电动车、自行车或平衡车中的减震器多为前叉避震,在遇到颠簸路面时,除了对车轮向上的力,还会有向后的推力,对前叉的冲击较大,并没有实现对自行车或电动车进行有效的减震功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悬减震器,其能有效对电动车、自行车或平衡车进行减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前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器、减震支架和小摆臂;所述减震器一端与车辆的前叉连接,所述减震器另一端与所述减震支架顶部连接;所述平衡车的前叉端部与所述小摆臂一端连接,所述小摆臂另一端与所述减震支架底部共同连接至所述车辆的前车轮的轮轴架上。
所述减震器包括减震弹簧和限位杆;所述减震弹簧套设在所述限位杆外部,与所述限位杆构成一体结构。
所述限位杆第一端与所述前叉活动连接,所述限位杆第一端能伸入所述前叉内部构成伸缩结构;所述限位杆第二端与所述减震支架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减震弹簧一端与所述前叉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减震支架顶部连接。
所述前叉与所述小摆臂之间采用转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在前叉上设置有减震器和小摆臂,通过减震器与小摆臂的配合使用,有效实现了对电动车、自行车或平衡车的减震功能。2、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由减震弹簧和限位杆构成,通过限位杆对减震弹簧进行限位,在遇到颠簸路面时,通过减震弹簧和限位杆的作用,带动前车轮进行上下移动,进而实现减震。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前叉上设置有减震器和小摆臂,通过减震器与小摆臂的配合使用,有效实现了对电动车、自行车或平衡车的减震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衡车的前悬减震器,其包括减震器1、减震支架2和小摆臂3。减震器1一端与平衡车的前叉4连接,减震器1另一端与减震支架2顶部连接。车辆的前叉4端部与小摆臂3一端连接,小摆臂3另一端与减震支架2底部共同连接至车辆的前车轮5的轮轴架上。
上述实施例中,减震器1包括减震弹簧6和限位杆7。减震弹簧6套设在限位杆7外部,与限位杆7构成一体结构。限位杆7第一端与前叉4活动连接,限位杆7第一端可伸入前叉4内部构成伸缩结构;限位杆7第二端与减震支架2顶部固定连接。减震弹簧6一端与前叉4连接,另一端与减震支架2顶部连接。
上述各实施例中,前叉4与小摆臂3之间的连接采用转轴连接,且前叉4与小摆臂3之间形成一夹角。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前车轮5处于颠簸状态时,限位杆7伸入前叉内部,减震弹簧6呈压缩状态,带动减震支架2向上移动,进而由减震支架2带动前车轮5向上移动;此时,小摆臂3与前叉4之间的夹角变小。在减震弹簧6自身弹力作用下,带动限位杆7退出前叉4内部,进而由减震支架2带动前车轮5向下移动,此时,小摆臂3与前叉4之间的夹角变大。根据路面状况,减震器1中的限位杆7和减震弹簧6往复伸缩,带动前车轮5进行上下移动,进而实现减震功能。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结构、尺寸、设置位置及形状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实用新型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奇异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奇异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96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