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飞翼式飞机的连飞翼布局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8000.0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67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杨宇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宇腾 |
主分类号: | B64C39/08 | 分类号: | B64C39/08;B64C3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30 | 代理人: | 张亚军,孙张岩 |
地址: | 10000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翼式 飞机 连飞翼 布局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气动布局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飞翼式飞机的连飞翼布局结构。
背景技术
“飞翼”是有别于常规气动布局的一种飞行器气动布局方式。飞翼又称全翼机。是一种没有尾翼并且机身的主要部分隐藏在较厚的机翼内的航空器。对任何飞机来说只有机翼是必需的,所以从理论上讲去除所有其他多余的部件在设计上是可行的。有的飞翼机身还是保留的,但是肯定是没有尾翼。B‐2型轰炸机采用的便是飞翼布局。这种布局简单说就是只有飞机翅膀的布局,看上去只有机翼,没有机身,机身和机翼融为一体。无疑这种布局是空气动力效率最高的布局,因为所有机身结构都是机翼,都是用于产生升力,而且最大程度的降低了阻力。但飞翼式布局取消了常规的垂尾和平尾,相比于正常的布局,稳定性较差,飞翼布局的最大缺陷是操控性能极差。
飞翼式运输机可利用面积较大,飞翼式布局飞机较常规飞机内部空间较大,有作为大型客机的优势。但其不稳定的劣势可能会给乘客以不舒适和安全度不高的航空体验。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正在研究下一代的长途客机,其采用飞翼式布局,机上装载完备、系统、高精度的航电系统以配合舵面实现随时差动给予飞机稳定的飞行状态。但作为远程客机,其成本和飞行员的劳累程度和制造成本也大大加深。所以最终设计方案迟迟没有定型。
无垂尾飞翼飞机的航向稳定性和纵向操控比较困难,所以飞翼飞机往往是中立稳定或静不稳定设计从而增加俯仰控制能力。因此飞翼式布局面临的一个较大的挑战是新型的操纵系统和控制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飞翼式飞机的连飞翼布局结构,本实用新型在保持传统飞翼式原有可利用优点的基础上,改进其控制能力,通过在飞翼布局基础上增加连翼部分改变飞机的布局,即“变飞翼为连飞翼”的方法,解决飞机的控制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飞翼式飞机的连飞翼布局结构,包括前翼1,所述的前翼1为大展弦比后掠翼,还包括连翼2、后翼,所述前翼1两侧翼尖连接外倾的所述连翼2底部,所述连翼2顶部连接所述后翼两侧翼尖,所述前翼1、连翼2、后翼首尾相接在前视方向上构成等腰梯形框架结构,所述后翼位于所述前翼1上方;所述后翼包括中间的后翼平直翼4及其左右对称连接的后翼前掠翼3;
所述前翼1后端尾部的延长面上对称设置前翼舵面5;所述后翼前掠翼3后端尾部的延长面上设置后翼前掠翼舵面6,所述后翼平直翼4后端尾部的延长面上设置后翼平直翼舵面7;
所述的连翼2为小翼为梯形形状,外倾45°。
所述后翼前掠翼3为平行四边形形状,所述的后翼平直翼4为矩形形状。
所述前翼1与所述后翼平直翼4之间连接对称的连筋板8。
所述的连筋板8为两块平行设置,所述连筋板垂直连接所述前翼1及后翼平直翼4的两端。
所述连筋板8为平行四边形形状,其底边连接所述前翼1,其顶边连接所述后翼平直翼4的一端,所述平行四边形形状沿空气流向向后倾斜。
所述前翼1、连翼2、后翼为NACA0012翼型。
所述的舵面均采用阻力升降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主翼即前翼为传统飞翼式布局,两舵面控制;连翼部分为外倾翼尖小翼;后翼采用一组前掠翼和一平直翼;连翼不配备舵面,后翼为三舵面设计。后翼在实际应用时选择结构强度较大的材料或加装支撑板。本实用新型的连飞翼布局具有控制能力强、静稳定性高、机动性能好的有益效果。采用连飞翼布局后,控制效率大幅度提升,有利于运用在更极端更恶劣环境下,如向灾区投送兵力或物资。
2、本实用新型的主翼部分基于传统飞翼式布局的连飞翼布局,主翼(前翼)为大展弦比后掠翼,展弦比的大小对飞机飞行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展弦比增大时,机翼的诱导阻力会降低,从而可以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和增加亚音速航程。主翼部分有一组舵机,和后翼两侧的舵面共同控制飞机的滚转。使飞机的滚转操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控制能力明显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宇腾,未经杨宇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80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木本番茄嫁接栽培方法
- 下一篇:核桃高接换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