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太阳能供电的柔性出风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7687.6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794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方强;李天福;徐健;李梦;包家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113 | 代理人: | 何艳,王晓霞 |
地址: | 215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供电 柔性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附属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太阳能供电的柔性出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车载空调用于把车厢内的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以及空气流动调整和控制在最佳状态,为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汽车的整体容积较小,能够给车载空调相关设备的空间十分有限,在车载空调的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车载空调各部件对车体结构的影响和行驶过程中车体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车载空调制冷系统通常都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还包括用于冷凝器和散热的发动机散热器风扇和用于将温度降低后的空气引导进车厢的鼓风机。汽车空调制冷主要有四个过程,依次为压缩过程、冷凝过程、节流膨胀过程以及蒸发过程。制冷剂经蒸发器放热制冷后会被压缩机吸入以重新进入系统循环,而空气流通过蒸发器实现降温,在成为冷空气后通过鼓风机进入车厢,使车厢内的温度降低。目前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具有出风快、制冷快等优点,但空调出风口直接作用于人体,会给人体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比如会引起人体生理生化的异常变化,而这些异常变化可能是感冒、肺炎、关节炎、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生、发展、加重的诱因或直接因素。这些不利的影响取决于出风结构,是由于出风口直接吹风且风速过快造成的。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乘坐汽车时对汽车空调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为避免空调冷气直接作用于人体而对人的健康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相对温和自然的降温过程就成为汽车空调制冷的改进目标。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的汽车空调出风系统的结构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风柔和且制冷速度快的车用太阳能供电的柔性出风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车用太阳能供电的柔性出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装置、送风装置以及柔性出风装置,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光伏组件、光伏控制器以及储能蓄电池组,所述的光伏组件连接光伏控制器,所述的光伏控制器连接储能蓄电池组,所述的送风装置包括鼓风机和送风管道,所述的鼓风机与光伏控制器电连接,由光伏控制器实现供电,鼓风机又与送风管道连通,经由送风管道对外送风,所述的柔性出风装置包括出风管道、出风口以及螺旋管,所述的出风管道连通送风管道及出风口,所述的螺旋管有多个,沿出风管道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用于连通出风管道和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光伏组件安装于车辆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安装于车辆发动机侧的空隙部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光伏控制器和鼓风机之间串联有二极管,所述的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光伏控制器,二极管的负极连接鼓风机。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空调冷气在出风口处分为多股涡旋式气流发散地送入车厢,出风速度降低且出风柔和,不会直接作用于人体,对人体的影响减小,另外,出风面积增大,使制冷速度得到相应提高;利用太阳能进行供电,节省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柔性出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制装置、11.光伏组件、12.光伏控制器、13.储能蓄电池组;2.送风装置、21.鼓风机、22.送风管道;3.柔性出风装置、31.出风管道、32.出风口、33.螺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公众能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理工学院,未经常熟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76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