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热回收利用的加热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117507.4 | 申请日: | 2017-0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25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 发明(设计)人: | 江飞宇;蒋风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万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6/02 | 分类号: | H05B6/02;F25B30/02;F25B30/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8437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利用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热回收利用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电磁感应加热器是基于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制造出的加热控制器,电磁感应加热来源于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即交变的电流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导致导体发热,自从发现电流通过导线发生热效应后,世界上便出现了很多从事研究制造电热器的发明家,1890年,瑞典技术人员发明了第一台感应熔炼炉--开槽式有芯炉;1893年,美国出现了电熨斗雏形;1909年,电灶的出现实现了从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1916年,美国人发明了闭槽有芯炉,电磁感应技术逐渐进入实用化阶段,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是通过电流产生磁场,使得铁质金属管道自身发热,再加上隔热材质,防止管道热量的散发,热利用率高达95%以上,理论上间节电效果可达到50%以上,但考虑到不同质量的电磁感应加热控制器的能量转换效率是不太相同的,以及不同的生产设备和环境,所有电磁加热节能的效果一般至少能够达到30%,最高能够达到70%。
现有的电磁加热装置虽然相对于电阻丝和石英加热装置,热利用率高达百分95%以上,但是通过其电磁加热装置散发出的热量,部分被需要加热装置的吸收,部分未被吸收,从而散发到空气中,导致一定的热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热回收利用的加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电磁加热装置通过其电磁加热装置散发出的热量,部分被需要加热装置的吸收,部分未被吸收,从而散发到空气中,导致一定的热源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热回收利用的加热装置,包括机体、隔板和冷热源,所述机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控制面板,且其上端连接有手柄,所述控制面板的下端安置有排水板,所述排水板的四周安装有螺丝,所述机体的左端连接有热泵,且其内部安装有螺杆,所述所述螺杆的外表面包裹有第一保温棉,所述第一保温棉的外表面上环绕有电磁加热线圈,且其左端安置有第二保温棉,所述电磁加热线圈上安装有变频器,所述机体的内部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隔板的下端安装有水箱,所述冷热源的右端安置有蒸发器,且其与蒸发器之间连接有管道,所述蒸发器的右端安置有冷凝器,且其与冷凝器之间设置有压缩机和膨胀阀,所述冷凝器的右端连接有吸收装置。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内壁上设置有保温层。
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排水板与机体均为可拆卸连接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保温棉的外表面上包裹有电磁加热线圈和变频器。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内部安装有温度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带热回收利用的加热装置在传统的电磁感应加热器上增加了热泵,利用热泵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然后将蒸汽压缩,使温度升高,经过冷凝器时放出吸收的热量而液化,如此循环工作能不断把热量从温度较低的物体转移给温度较高的物体的原理,可回收利用未被吸收,散发在空气中的热源,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热源的浪费,从而加快电磁感应加热器的加热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在机体内部上设置保温层,防止加热温度散发过快,影响加热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热泵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控制面板,3、排水板,4、螺丝,5、手柄,6、热泵,7、保温层,8、螺杆,9、第一保温棉,10、电磁加热线圈,11、第二保温棉,12、变频器,13、温度传感器,14、隔板,15、水箱,16、冷热源,17、蒸发器,18、管道,19、压缩机,20、冷凝器,21、膨胀阀,22、吸收装置,23、抽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万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万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75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利大坝应力应变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质量保证的渐进式并行图像检索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