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穿刺漏口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7221.6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845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刘一凡;陈亚斌;袁磊;卫凌华;陈天然;李冉冉;郭文治;张水军;温培豪;方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4 | 代理人: | 韩华 |
地址: | 45005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穿刺 引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穿刺漏口引流装置,包括环形粘胶带,所述环形粘胶带由上至下依次为无纺布层、胶质层和隔离层;在所述环形粘胶带中部设置有圆形吸盘,在所述圆形吸盘中部开设有通孔,在所述通孔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连接软管和硬管。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易造成细菌污染。圆形吸盘能够使人体在被引流液浸湿的情况下固定紧密,环形粘胶带能使人体未被引流液浸湿的情况下固定紧密,且环形粘胶带粘敷在人体皮肤上感觉舒服,无不适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尤其是涉及一种穿刺漏口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没有专门用于穿刺漏口用的引流装置。现有的操作多为将漏口缝合,并在漏口上衬垫多层纱布后用胶带或敷贴贴在纱布上,该方案不能使漏口完全闭合,在体腔内液体较多时,会有大量引流液顺着缝隙外流,故效果差;同时该方案需要对漏口进行缝合,往往有大量引流液顺着缝隙外流,需要多次患者换药,故操作麻烦;将引流液封堵体内,因引流液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可延长患者恢复时间,延长患者住院天数,对患者不利。第二种常用方案为沿原穿刺漏口插入一根尿管,在尿管外接一引流袋,并在尿管周围垫纱布,后用胶带或敷贴贴在纱布上,尿管放入体内后没有有效固定,容易从漏口脱落,需要再次放置;尿管前端只有一个引流孔,且该引流孔较小,容易被体内的组织堵塞,不能达到有效引流;尿管较原来引流管细,放入后不能完全封闭漏口,体内液体会继续从管周外流;尿管周围密封性差,易导致细菌污染漏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感染、固定良好,排液方便的穿刺漏口引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穿刺漏口引流装置,包括环形粘胶带,所述环形粘胶带由上至下依次为无纺布层、胶质层和隔离层;在所述环形粘胶带中部设置有圆形吸盘,在所述圆形吸盘中部开设有通孔,在所述通孔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连接软管和硬管。
所述连接软管和硬管的长度均为5-10cm,所述硬管端部开口的直径小于硬管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易造成细菌污染。圆形吸盘能够使人体在被引流液浸湿的情况下固定紧密,环形粘胶带能使人体未被引流液浸湿的情况下固定紧密,且环形粘胶带粘敷在人体皮肤上感觉舒服,无不适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穿刺漏口引流装置,包括环形粘胶带1,所述环形粘胶带1由上至下依次为无纺布层2、胶质层3和隔离层4;在所述环形粘胶带1中部设置有圆形吸盘5,在所述圆形吸盘5中部开设有通孔,在所述通孔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连接软管6和硬管7;所述连接软管6和硬管7的长度均为5-10cm,所述硬管7端部开口的直径小于硬管7的直径。
使用时,对本装置进行消毒后,将硬管7插入漏口合适深度,揭开隔离层4,分别将环形粘胶带1和圆形吸盘5贴在皮肤上,将引流袋接口插入连接软管6即可,硬管7端部开口直径较小,避免插入人体后被人体内组织堵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72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