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轴承动态密封性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6537.3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33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吴庆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慈溪迅蕾轴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4 | 分类号: | G01M13/04;G01M3/04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3207 | 代理人: | 张莉华 |
地址: | 3153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动态 密封性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的检测装置,特别是一种轴承动态密封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轴承使用企业对轴承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双面密封的轴承,因其工作环境恶劣更需有质量保证,首先要无漏油现象,否则引起所用轴承的产品报废,给用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专利号00114348.4“汽车硅油风扇离合轴承动态密封性检测方法及检测器”,就提供了一种模拟工作状态,将渗漏油脂的轴承检出,但其模拟的是常规理想工作状态,其工作温度低、转速不够高。同时被测轴承应能从检测装置中快速装卸与生产线的节拍同步,但此功能无法从申请文件中得知及实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轴承动态密封性检测装置,完全模拟轴承在高温、高速动态工作环境下对轴承进行的检测,并拆装方便、快捷,检测准确,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又保证了产品质量,还提高轴承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轴承动态密封性检测装置,包括在基座上有两个由底座、挡肩块构成的固定座,其中第一个固定座内安装电机构成动力源,和传动机构、检测机构,所述第二个底座、挡肩块构成的固定座内安装带加热器的壳体,所述传动机构由电机轴前端固定齿轮盘与从动轴上连接的从动齿轮盘啮合构成,所述检测机构由壳体两端面分别固定内、外法兰盘,从动轴两端连接的轴承、测试轴承分别与内、外法兰盘上的环槽配合,外法兰盘上还固定压板,从动轴上还连接有齿轮,所述轴承、测试轴承的外圈不动、内圈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装置为卧式结构比立式结构更易察看轴承端面是否漏油,本装置高速运转9000转/分,还在壳体外表面固定加热套模拟100度高温工作状态,模拟高温、高速真实的恶劣工作状态,测试轴承拆卸、安装、简单方便,只要将螺钉旋开,将整个外法兰盘和压板一起从壳体的端面上和从动轴上拿下就行,完全保证了检测质量,达到检测标准。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图1中壳体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基座1的上表面中间两端有限位块2,限制底座3不能左、右移动,使各工件在同一轴向位置上,两相同的底座3用螺钉固定在基座1的两边上,其中第一挡肩块4、底座3间安装电机5,电机轴6前端固定齿轮盘7,齿轮盘7与从动轴14上的从动齿轮盘9啮合。
齿轮盘7、从动齿轮盘9为周边有齿,中间有通孔和凹面的圆形。
第二挡肩块4、底座3间安装壳体11,从动轴14上还用螺钉固定塑料齿轮15,用于搅拌壳体内的油脂,从动齿轮盘9上设置有用弹簧片13固定轴承8,轴承8外圈紧配合在内法兰盘10的内壁上,内法兰盘与壳体11连接处还设置有密封圈12,轴承8内圈通过从动齿轮盘9安装在从动轴14的内端头上。
壳体11本身不转动,上表面缠着半圆形相匹配铁片制成的导热体20,导热体20两边缘用螺钉固定在加热装置19上构成加热器,加热装置通过导热体20给壳体内的油脂均匀加热,使其一直保持工作温度在100度。
测试轴承18安装在从动轴14的外端头上,外法兰盘16中间环槽与测试轴承18外圈紧配合,外法兰盘用螺钉固定在壳体11的外端面上,外法兰盘16的外端面上还用两螺钉固定压板17,使测试轴承18的外圈不动,内圈转动,壳体11腔内装有85%的油脂。
测试时,电机5通过电机轴6带动齿轮盘7及与其啮合的从动齿轮盘9和从动轴14转动,从动轴14上的测试轴承18一直在100度、9000转/分的高温、高速下进行模拟试验,运转500小时后,旋掉螺钉将测试轴承18和外法兰盘16一起从壳体11上拿下,测试时测试轴承18的一端面始终裸露在外,能清楚观看到是否有油脂的渗漏情况,测试轴承的另一端面在壳体内一直受到高热、高速带有压力润滑脂的接触作用。
主要模拟在齿轮箱内的油脂压力下轴承的密封性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慈溪迅蕾轴承有限公司,未经慈溪迅蕾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65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