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导电玻璃钢管道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2656.1 | 申请日: | 2017-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139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郑永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亚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25/01 | 分类号: | F16L25/01;F16L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玻璃钢 管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导电玻璃钢管道。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体输送管道大多是耐腐塑料或树脂制作,其强度低,耐腐性能一般,而且不能导电,管内容易产生静电,容易生产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性好、整体强度高的导电玻璃钢管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导电玻璃钢管道,它包括有管道主体,管道主体一端收缩形成连接段,连接段表面设有外螺纹,管道另一端扩展形成喇叭状的导向段,导向段内设有阶梯状的接口,接口内设有内螺纹,连接段外端部和导向段的接口底部均设有金属导电环;所述的管道主体由内至外依次为内衬层、结构层、外保护层,其中,内衬层采用树脂材料制作成形,结构层采用玻璃板带呈螺旋形缠绕形成,外保护层采用基体树脂制作成形,外保护层内设有0.5~3cm长的玻璃纤维丝,玻璃纤维丝纵横交错分布在外保护层内,内衬层内设有由导电不锈钢线编织形成的导电网格布,管道主体两端的导电网格布与金属导电环连接。
所述的管道主体表面设有凹凸状的加强肋,加强肋呈螺旋形分布在管道主体表面。
所述的加强肋内设有0.5~1mm的导电不锈钢线,管道主体两端设有外连接环,导电不锈钢线两端与相应的外连接环连接。
所述的外连接环采用导电金属制作成形。
本实用新型在采用上述方案后,内衬层的树脂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使玻璃钢管道在输送液体时具有不同的耐腐蚀性能,从而满足不同的工作需要;对需外防腐的场合,只需对外保护层树脂进行相应替换,即可达到不同外防腐的使用目的,采用内外双层导电网/丝,使导电性能更好。采用加强肋后整体强度高,可以有效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所有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为: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所述的导电玻璃钢管道包括有管道主体,管道主体一端收缩形成连接段5,连接段5表面设有外螺纹,管道另一端扩展形成喇叭状的导向段6,导向段6内设有阶梯状的接口,接口内设有内螺纹,连接段5外端部和导向段6的接口底部均设有金属导电环7;所述的管道主体由内至外依次为内衬层1、结构层2、外保护层3,其中,内衬层1采用树脂材料制作成形,结构层2采用玻璃板带呈螺旋形缠绕形成,外保护层3采用基体树脂制作成形,外保护层3内设有0.5~3cm长的玻璃纤维丝,玻璃纤维丝纵横交错分布在外保护层3内,内衬层1内设有由导电不锈钢线编织形成的导电网格布4,管道主体两端的导电网格布4与金属导电环7连接。管道主体表面设有凹凸状的加强肋8,加强肋8呈螺旋形分布在管道主体表面。加强肋8内设有0.5~1mm的导电不锈钢线9,管道主体两端设有外连接环10,导电不锈钢线9两端与相应的外连接环10连接。外连接环10采用导电金属制作成形。在采用上述方案后,内衬层的树脂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使玻璃钢管道在输送液体时具有不同的耐腐蚀性能,从而满足不同的工作需要;对需外防腐的场合,只需对外保护层树脂进行相应替换,即可达到不同外防腐的使用目的,采用内外双层导电网/丝,使导电性能更好。采用加强肋后整体强度高,可以有效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的腐蚀环境,内衬层和外保护层可选用不同的防腐树脂,主要包括:间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乙烯基树脂、双酚A树脂、环氧树脂及呋喃树脂等,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选用:对酸性环境,选用双酚A树脂、呋喃树脂等;对碱性环境,选用乙烯基树脂、环氧树脂或呋喃树脂等;对溶剂型使用环境,选用呋喃等树脂;当酸、盐、溶剂等腐蚀不是十分严重时,则可选用价格较为低廉的间苯型树脂。通过对内衬层不同树脂的选择,便可使玻璃钢管道广泛用于酸、碱、盐、溶剂等工作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亚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亚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26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