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磨液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0815.4 | 申请日: | 2017-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61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谭伟林;高建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福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57/00 | 分类号: | B24B57/00;B08B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80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表的生产,具体涉及一种磨液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手表的生产过需要对手表的一些零部件进行研磨,例如对手表的镜面进行研磨。而在研磨过程中需要连续的给研磨机器添加磨液,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为设备故障、操作失误而造成磨液洒落在地面或机器上,洒落在地面上的磨液容易造成工人滑倒摔跤,存在安全隐患,严重时将会影响生产的进行,撒落在机器上的磨液可能会进入机器内部,影响机器的运行甚至会烧毁机器。同时由于磨液比较昂贵,磨液的洒落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磨液回收装置,能够有效的收集和回收洒落在地面或机器上的磨液。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磨液回收装置,包括储液桶、负压发生器、软管和吸液结构;所述储液桶的顶部设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与所述储液桶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接头上安装有负压发生器;所述吸液结构包括吸液管、连接管、橡胶套和海绵体,所述连接管的后部设有第三接头,所述橡胶套的后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套在所述连接管的前部,所述吸液管的前端封闭且后端开口,所述吸液管的前端部上均匀分布有通孔,所述橡胶套的前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套在所述吸液管的后部,所述海绵体位于所述吸液管和连接管所围成的空腔内,所述吸液管后端部的外壁上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的底部设有数个均与所述吸液管的内腔相连通的第一气孔,所述连接管的前端部设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底部设有数个均与所述连接管的内腔相连通的第二气孔,所述橡胶套覆盖所述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槽;所述软管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接头上,所述软管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三接头上。
进一步,所述连接管的中部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缘。
进一步,所述吸液管的内壁均与所述海绵体弹性接触,所述海绵体的后端伸入所述连接管内。
进一步,所述储液桶的下部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上安装有用于开启和封闭所述排液管的阀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采用管状的吸液结构来吸取洒落的磨液,十分方便,且能够伸入到狭窄的区域进行磨液的吸取,尤其适用于吸取洒落在机器上的磨液。
2、设置海绵体,能够对吸取的磨液进行过滤,能够有效避免磨液中的杂质进入到储液桶中。
3、利用橡胶套来连接吸液管和连接管,具有拆卸方便的优点,能够很方便的更换和清洗海绵体,同时由于设置了第一环形槽、第一气孔、第二环形槽和第二气孔,在使用过程中,吸液结构内部的负压会通过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传递到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内,使得覆盖在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上的橡胶套发生细微的变形,从而在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处形成密封结构,有效保证了吸液管前端处的吸力,并且在负压消失后,这两处的密封结构便消失,能够很方便的拆卸吸液管或连接管。
4、橡胶套还可以作为把手使用,操作人员能够握在橡胶套上进行操作,具有防滑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连接管和吸液管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1—储液桶;2—第一接头;3—气管;4—负压发生器;5—第二接头;6—软管;7—连接管;8—吸液管;9—通孔;10—橡胶套;11—海绵体;12—第三接头;13—排液管;14—阀体;15—第一环形槽;16—第一气孔;17—第二环形槽;18—第二气孔;19—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福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福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08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系统
- 下一篇:文字检测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