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过渡轴的主减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9816.7 | 申请日: | 2017-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06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赵义;成剑兵;路胜利;张益智;杨希俭;谷野;苏鹏;许国威;张德亮;江兴堂;于东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1/20 | 分类号: | F16H1/20;F16H57/021;F16H57/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过渡 减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器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过渡轴的主减速器。
背景技术
减速器为车辆上用于车辆减速使用的设备,为了使减速器能够更加有效的工作,减速器需要连接车辆的驱动系统。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减速器连接结构中,减速器在安装时,由于受安装空间限制等影响因素,目前很多四驱车辆的前部主减速器通常安装在发动机发动机油底壳上,这就使得驱动轴的一端部在安装时需要穿过发动机油底壳后再插入到主减速器中,以完成主减速器的安装。
然而,现有的主减速器的安装方法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将驱动轴与主减速器进行安装时,由于驱动轴的端部上具有花键,且将该端部穿过主减速器的油封时,很容易将油封划伤,造成主减速器漏油。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安装更加方便,同时能够更加有效的防止油封受到损坏的主减速器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事情。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过渡轴的主减速器,其具有结构简单、应用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具有过渡轴的主减速器,包括减速器主体和过渡轴;减速器主体包括半轴齿轮和油封,且半轴齿轮与油封之间形成连接腔室;过渡轴的一端穿过减速器主体靠近发动机油底壳一侧的连接腔室,并与半轴齿轮连接,过渡轴的另一端穿过减速器主体中的油封并连接驱动轴;过渡轴连接半轴齿轮的端部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花键,外花键连接半轴齿轮;过渡轴连接驱动轴的端部内周面上设置有内花键,内花键连接驱动轴,并将驱动轴部分置于过渡轴的内部。
优选的,外花键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环槽,且在环槽中设置卡簧。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过渡轴的主减速器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应用方便的优点,通过在主减速器中加设过渡轴,有效的隔离了驱动轴和油封,防止驱动轴连接时损坏油封,同时不影响车辆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主减速器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主减速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具有过渡轴的主减速器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具有过渡轴的主减速器中过渡轴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半轴齿轮2:油封
3:从动齿轮4:主减速器外壳
5:主动齿轮6:过渡轴
21:左驱动轴 22:发动机油底壳
23:主减速器 24:右驱动轴
61:内花键 62:外花键
63: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将主减速器23安装于车辆前部右侧时,即如图1所示的连接方位,由于将主减速器23安装于发动机油底壳22的右侧部时,车辆上左驱动轴21需要穿过发动机油底壳22后连接主减速器23内部左侧的半轴齿轮,即由于左驱动轴21穿过发动机油底壳22,使得左驱动轴21与半轴齿轮连接时无法查看半轴齿轮及主减速器23内部的情况,会造成主减速器23内部油封受到损坏。
因此,本实施例的具有过渡轴的主减速器,如图3所示,其具体包括:减速器主体和过渡轴6。
其中,减速器主体内部可进一步的分为半轴齿轮1、油封2、从动齿轮3、主减速器外壳4、主动齿轮5。
其中,在减速器主体连接车辆左驱动轴21一端的半轴齿轮1上连接过渡轴6,且该过渡轴6一端连接半轴齿轮1,而过渡轴6的另一端穿过油封2,以便在油封2的外部连接左驱动轴21,防止左驱动轴21接触油封2,而过渡轴6与半轴齿轮1的连接安装过程,易于查看,可有效防止其外花键损坏油封2。
具体的,减速器主体内部,半轴齿轮1与油封2之间形成连接腔室,且将过渡轴6连接半轴齿轮1的一端穿过该连接腔室,以便将过渡轴6的一端连接半轴齿轮1,过渡轴6的另一端伸出该连接腔室后连接左驱动轴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98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