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浸式电力电子电容器的接线端子的密封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108146.7 | 申请日: | 2017-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17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武;张剑;周光;冯申荣;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电力滤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G4/224 | 分类号: | H01G4/224;H01G4/23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浸式 电力 电子 电容器 接线 端子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容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浸式电力电子电容器的接线端子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在大功率变流器如几十兆瓦级的高压变频器、高速动车变流器、轨道交通牵引车变流器、清洁能源发电装置变流器等设备中,均需使用高电压大容量的电力电子电容器(以下简称“电容器”)。
目前这些装置所用的电容器主要为油浸式。这类电容器采用金属外壳,具有耐热性能好、耐电强度高、局部放电性能优良、承载过负荷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接线端子的密封性能较差,容易造成渗漏油而影响电容器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弊端,因此其密封结构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电力电子电容器接线端子部位容易渗漏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的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电容器包括箱壳、箱盖和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的密封结构由导电杆、圆螺母、纸板垫圈、绝缘子、密封圈、绝缘垫圈、金属垫圈和绝缘隔板等构成。接线端子安装在电容器的箱盖上,作为电容器极板的引出端并与箱盖绝缘。接线端子安装在电容器外壳的箱盖上,主要解决的是绝缘子与箱盖、绝缘子与导电杆的密封问题。将密封圈置于电容器箱盖的孔洞中,下端部粘上绝缘垫圈;箱盖上方盖上绝缘子,密封圈的上部伸入绝缘子的内孔;导电杆依次套上金属垫圈、绝缘隔板、绝缘垫圈,从电容器箱盖下方穿入密封圈和绝缘子;在绝缘子的顶部凹槽内放置纸板垫圈, 将圆螺母装在导电杆上部、拧紧,挤压力使得密封圈紧贴在导电杆和箱盖上,起到密封作用。所述密封圈的材料为硅橡胶,邵氏硬度40~45度;所述绝缘子的材料为SMC复合材料;所述导电杆材料为黄铜;所述纸板垫圈、绝缘垫圈和绝缘隔板材料为电工纸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根据油浸式电力电子电容器的结构、特性和工况,采用上述方案,可有效地解决油浸式电容器接线端子的密封和绝缘问题。密封圈采用耐油性能和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抗老化性能良好的硅橡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密封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电容器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剖面构造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放大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4为图2中B部分放大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中,1-电容器箱壳;2-电容器箱盖;3-电容器接线端子;
31-导电杆;32-圆螺母;33-纸板垫圈;34-绝缘子;35-密封圈;36-绝缘垫圈;37-金属垫圈;38-绝缘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图1中可见,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电容器箱盖上。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的纵剖面构造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中A部分放大的纵剖面构造图,显示的是密封圈(35)和绝缘子(34)未压紧时的状况。
图4所示为图2中B部分放大的纵剖面构造图,显示的是密封圈(35)和绝缘子(34)已压紧的状况。接线端子的密封结构包括导电杆(31)、圆螺母(32)、纸板垫圈(33)、绝缘子(34)、密封圈(35)、绝缘垫圈(36)、金属垫圈(37)和绝缘隔板(38)。装配时,密封圈(35)置于电容器箱盖(2)的孔内,密封圈(35)底部紧贴箱盖下方胶装绝缘垫圈(36);导电杆(31)依次穿过金属垫圈(37)、绝缘隔板(38)、绝缘垫圈(36、)密封圈(35)和绝缘子(34)的孔;在绝缘子顶部凹槽的导电杆上放置纸板垫圈(33);圆螺母(32)与导电杆(31)螺纹配合,拧到底后施加一定的扭力,使得上述零件紧密结合,密封圈紧贴导电杆和电容器箱盖,形成完整的接线端密封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电力滤波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电力滤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81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