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介质滤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5677.0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1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刘亚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乾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205 | 分类号: | H01P1/20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凯 |
地址: | 518172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质 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滤波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介质滤波器。
背景技术
介质滤波器的设计指标中有关于带外抑制的要求,一般来说是带外抑制是越高越好,表示对于噪声的抑制效果越好,但同时也要求产品的体积小,所以在某些滤波器的设计时为了使体积足够小,节约空间,滤波器的滤波电路设计阶数就只能相应的减小,而目前的滤波器在阶数少的情况下带外抑制效果较差,以三阶陶瓷介质滤波器为例,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介质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介质滤波器的六面展开示意图,该三阶陶瓷介质滤波器包括介质块,介质块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导体100,用于形成内导体的三个通孔200并排平行的从介质块的前表面穿透至后表面,内导体设置在通孔200的内壁上,输入/输出电极300a和300b设置在用于与PCB板焊接的底面上且与外导体100隔离,由于三个通孔200并排平行布置,处于两侧的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之间由于受到中间的内导体的开放电极的干扰,无法形成电容耦合,如图3中所示,图3中的P1和P2分别对应输入/输出电极300a和300b,左侧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与输入电极之间形成电容C1,右侧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与输出电极之间形成电容C6,左侧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与中间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之间形成电容C2,右侧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与中间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之间形成电容C5,从图三中可以看出,上述结构的介质滤波器中的左侧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与右侧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之间无法通过电容耦合,只能采用这种双电容耦合的方式来实现对于低边抑制的效果,但受制于阶数有限,带外抑制的效果往往不够令人满意,从图4中可以看出,现有的介质滤波器在930MHz的频率点的抑制仅为32.5dB。
因此,如何改善介质滤波器,使其在不增加孔数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带外抑制效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介质滤波器,以达到使其在不增加孔数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带外抑制效果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介质滤波器,包括介质块,所述介质块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导体,设置在穿过所述介质块的通孔内壁上的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的一端在所述介质块的其中一个表面上具有开放电极且所述开放电极周围设置有将所述开放电极与所述外导体隔离的开放区,所述内导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导体导通,所述介质块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外导体隔离的输入/输出电极且所述输入/输出电极与所述内导体耦合,所述内导体至少设置有三个,且所述介质块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外导体与所述开放电极均隔离的耦合电极,所述耦合电极用于与不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之间形成等效电容以将不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导体的开放电极耦合。
优选地,所述介质块为长方体,所述输入/输出电极设置在所述介质块的用于与PCB板焊接的底面上,用于形成所述内导体的通孔从所述介质块的前表面穿透至所述介质块的后表面,所述开放电极设置于所述介质块的前表面上,所述内导体远离所述开放电极的一端在所述介质块的后表面上与所述外导体导通。
优选地,所述耦合电极设置在所述介质块的上表面上,并通过与所述开放区连通的U形无涂层区与所述外导体隔离。
优选地,所述耦合电极的长度不小于不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之间的最小距离且从不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导体的开放电极中的一个的上方横跨至另一个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耦合电极在至少三个所述介质块的轴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不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导体在该平面上的投影相交。
优选地,所述耦合电极的宽度为2mm~3mm。
优选地,所述介质块由陶瓷制成。
优选地,所述外导体、所述内导体、所述开放电极以及所述耦合电极均为银镀层或铜镀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乾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乾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56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