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手表的散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5352.2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815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胡孟;宋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鸿艺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288 | 代理人: | 罗伟添,秦维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手表 散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表的散热功能,尤其涉及智能手表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电子产品也开始增加移动方面的功能,比如过去只能用来看时间的手表,现今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家庭网络与互联网相连,显示来电信息、Twitter和新闻feeds、天气信息等内,这类手表就称之为智能手表,在搭载如此多的功能之后,其本身的功率必定增加,就会存在散热问题智能手表属于智能穿戴一类的产品对于在其上安装风扇的来进行散热显得不太现实,现在市面上的传统做法是在智能手表的内部贴大量的石墨散热片来进行散热,采用这种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点的不足:一、因为石墨的导电性能一般而且石墨比较容易掉粉,这样石墨粉一但掉落在主板上会导致手表中的电路短路,而为了防止石墨粉掉落,通常需要对石墨包边处理,但是市面上大都采用绝缘膜进行包边处理,这样智能手表就会存在一个静电接地的问题,而对于静电接地的问题就需要另外设计结构进行处理,这样通常都较麻烦。二、智能手表属于穿戴式的产品,尤其是儿童通话手表,对于手表中接触手一面的温度要求较为苛刻,如果单纯只靠大面积的石墨散热是很难达到其要求的。三、由于手表内结构紧凑,则电池在使用时产生的辐射对主板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导致手表内整体系统的不稳定。四、在结构紧凑的手表,由于元器件及材料在不断的热胀冷缩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其元器件之间与热传导材料中会存在间隙,阻碍热的传播。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手表的散热结构,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手表的散热性能不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的散热结构,包括底座外壳、屏蔽罩、主板、电池、热扩散材料层、中框、LCD屏和触控屏,所述LCD屏与触控屏电性连接,LCD屏安装于中框内;所述热扩散材料层设于中框与电池之间;所述底座外壳的一表面与人体皮肤接触,另一表面上设有屏蔽罩;所述屏蔽罩内设有芯片;所述主板的一表面与电池连接,另一表面与芯片连接;
所述电池与热扩散材料层之间设有导电导热泡棉层,该导电导热泡棉层用于将电池产生的热量传导致热扩散材料层;所述芯片与屏蔽罩之间设有一热界面材料层,该热界面材料层用于将芯片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屏蔽罩。
优选地,所述电池的周围设有石墨导电复合材料层。
优选地,所述石墨导电复合材料层由石墨与导电布混合而成的。
优选地,所述底座外壳与屏蔽罩之间还设有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用于阻隔芯片所产生的热量传输到外壳上。
优选地,在底座外壳接触人体皮肤的一面上设有SIM卡插槽,该SIM卡插槽还设有一槽盖,该槽盖内设有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用于阻隔SIM卡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到人体的皮肤上。
优选地,所述LCD屏与中框之间设有石墨导电布。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现有的智能手表的结构中添加热界面材料层、石墨导电复合材料层、隔热层等,从而能够解决了智能手表内电池、主板等发热器件的散热问题,还保证了热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另外,通过在智能手表内添加导电导热泡棉层,通过使用导电导热泡棉层来吸收电池的膨胀问题,解决了各个层由于热胀冷缩而导致热通路断开的问题,同时又不影响智能手表内各个层的导电、导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触控屏;2、LCD屏;3、中框;4、热扩散材料层;5、电池;6、主板;7、芯片;8、屏蔽罩;9、底座外壳;10、插槽;11、石墨导电布;12、隔热层;13、石墨导电复合材料层;14、热界面材料层;15、导电导热泡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的散热结构,包括底座外壳9、屏蔽罩8、芯片7、主板6、电池5、中框3、热扩散材料层4、LCD屏2和触控屏1。其中LCD屏2设于触控屏1的下方,在使用时,用户可通过触控屏1对智能手表进行操作。
所述LCD屏2安装于中框3内。所述热扩散材料层4设于中框3与电池5之间,用于将电池5所产生的热量传导到中框3并散发出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鸿艺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鸿艺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53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身份验证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下一篇:一种开关磁阻电机的安装工具和检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