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弹簧连杆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101744.1 | 申请日: | 2017-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37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锦;王超;徐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昂登坦汽车工程(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B60G11/16;B60G1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江漪 |
| 地址: | 201805 上海市嘉定区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悬架 系统 弹簧 连杆 | ||
1.一种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弹簧连杆(10),所述弹簧连杆包括:
底部(15);以及
成对侧壁,所述成对侧壁从所述底部(15)向上并沿所述弹簧连杆的纵向(L)延伸,
所述弹簧连杆(10)沿所述纵向(L)包括第一部段(11)和第二部段(12),所述成对侧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段(11)内的成对的第一侧壁部分(21,22)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部段(12)内的成对的第二侧壁部分(31,32),
其中,所述第一侧壁部分(21,22)的形状构造成使其一部分形成第一变形区,所述第一变形区为在沿从上向下或从下到上的方向将第一力(F1)施加到所述第一部段(11)上时在整个弹簧连杆(10)中产生的变形量最大的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侧壁部分(31,32)的形状构造成使其一部分形成第二变形区,所述第二变形区为在沿所述纵向(L)将第二力(F2)施加到所述弹簧连杆(10)上时在整个弹簧连杆(10)中产生的变形量最大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连杆(10),其特征在于,成对的第一侧壁部分(21,22)彼此之间的间距沿从上向下的方向缩小,并且/或者成对的第二侧壁部分(31,32)彼此之间的间距沿从上向下的方向缩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连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分(21,22)包括第一上侧壁部分(21a,22a)和第一下侧壁部分(21b,22b),
所述第一下侧壁部分(21b,22b)从所述底部(15)向上延伸,以及
所述第一上侧壁部分(21a,22a)从所述第一下侧壁部分(21b,22b)向上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下侧壁部分(21b,22b)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延伸,因而,所述第一变形区包括所述第一上侧壁部分(21a,22a),其中,所述第一上侧壁部分(21a,22a)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力(F1)的作用下以远离彼此向外运动的方式变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连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部分(31,32)包括第二上侧壁部分(31a,32a)和第二下侧壁部分(31b,32b),
所述第二下侧壁部分(31b,32b)从所述底部(15)向上延伸,以及
所述第二上侧壁部分(31a,32a)从所述第二下侧壁部分(31b,32b)向上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二下侧壁部分(31b,32b)径向向外地延伸,因而,所述第二变形区包括所述第二上侧壁部分(31a,32a),其中,所述第二上侧壁部分(31a,32a)构造成在所述第二力(F2)的作用下以远离彼此向外运动的方式变形,且所述弹簧连杆(10)能在其第二部段(12)处绕一径向轴线枢转。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簧连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侧壁部分(21b,22b)从所述底部(15)垂直地向上延伸或者向外倾斜地向上延伸。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簧连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侧壁部分(21a,22a)以弧形形状从所述第一下侧壁部分(21b,22b)延伸,所述弧形形状的曲率中心位于成对的第一侧壁部分(21,22)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簧连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侧壁部分(21a,22a)沿其高度方向包括曲率彼此不同的多个段。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簧连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侧壁部分(31a,32a)以弧形形状从所述第二下侧壁部分(31b,32b)延伸,所述弧形形状的曲率中心位于成对的第二侧壁部分(31,32)之间或对应的各第二侧壁部分之外。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簧连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侧壁部分(31b,32b)从所述底部(15)垂直地向上延伸或者向外倾斜地向上延伸。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连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连杆(10)的所述第一部段(11)和所述第二部段(12)还包括分别从所述第一侧壁部分(21,22)的顶部和所述第二侧壁部分(31,32)的顶部水平地向外延伸出的凸缘部(41,4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昂登坦汽车工程(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昂登坦汽车工程(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174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桥电机的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系统布置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电动车转向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