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绝缘子闪络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1047.6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0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黄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G01R19/255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5107 | 代理人: | 苏家达 |
地址: | 541002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子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传输线路的安全检测,具体涉及绝缘子闪络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高压传输线路中,绝缘子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绝缘子用于将高电压与地隔离,并对高压输电线进行机械拉伸,起到支撑输电线和防止电流回地的作用。
高压传输线路通常设置在野外,受复杂自然环境的影响,绝缘子周围的气体或液体电介质容易被击穿,产生闪络现象,沿绝缘子表面放电,放电时的电压称为闪络电压。发生闪络后,绝缘子电极间的电压迅速下降到零或接近于零。闪络通道中的火花或电弧使绝缘子表面局部过热造成炭化,损坏绝缘子的表面绝缘。绝缘子的绝缘性能遭到破坏,给高压传输线路带来安全隐患。绝缘子闪络事故在时间上具有随机性,影响范围广。
现有的监测绝缘子闪络的系统,通常是直接将检测绝缘子表面放电信号输入至控制器,由控制器在软件程序上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判断,进而给出闪络信息发送至监控端,其缺点在于:复杂环境的多变,绝缘子表面的放电信号较为复杂,仅在软件上进行改进,并不能反映闪络的实际信息,即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绝缘子闪络监测系统,解决现有绝缘子闪络监测系统存在准确性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绝缘子闪络监测系统,包括电流检测模块、工频信号处理模块、高频信号处理模块、控制器模块、无线发送模块、无线接收模块以及PC监控端;
绝缘子闪络时的放电信号输入至电流检测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一路输出端与工频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另一路输出端与高频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工频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模块相连;所述高频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模块相连;所述无线发送模块与控制器模块相连;所述无线接收模块与无线发送模块无线相连,所述无线接收模块与PC监控端相连。
进一步地,还包括过压保护模块,所述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过压保护模块的一路输出端与工频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过压保护模块的另一路输出端与高频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进一步地,还包括声光报警模块,所述声光报警模块的输入端与控制器模块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工频信号处理模块包括带通滤波器、整流电路、运算放大电路、模数转换电路;所述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与过压保护模块的一路输出端相连,所述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经整流电路、运算放大电路、模数转换电路与控制器模块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高频信号处理模块包括高通滤波器、第一幅值比较器、第一计数器、第二幅值比较器、第二计数器、第三幅值比较器、第三计数器;所述高通滤波器的输入端与过压保护模块的另一路输出端相连;所述高通滤波器的一路输出端经第一幅值比较器、第一计数器与控制器模块相连,所述高通滤波器的另一路输出端经第二幅值比较器、第二计数器与控制器模块相连,所述高通滤波器的又一路输出端经第三幅值比较器、第三计数器与控制器模块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设置电流检测模块检测绝缘子表面的放电电流,将放电电流输入至工频信号处理模块,完成工频信号的分离、整流和放大,将放电电流输入至高频信号处理模块中,完成放电脉冲的分离、变换,整形,以及对脉冲进行计数,对工频信号和高频信号分别处理,并将结果分别输入至控制器模块中,无论外界环境多复杂,绝缘子表面放电信号大致分为工频信号和高频信号,本实用新型在硬件上分别对工频信号和高频信号进行处理,提高绝缘子闪络监测的准确性;
2、进一步设置过压保护模块,绝缘子闪络时,会有高幅值电流流过电流检测模块,过压保护模块使得电流检测模块免受损害,使得整个系统免受损害;
3、进一步设置声光报警,给维护人员及过往人员进行安全提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未经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10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