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座椅行李箱冲击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1043.8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0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新;付景海;娄磊;陈超;韩玉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2211 | 代理人: | 薛萌萌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东***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座椅 行李箱 冲击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碰撞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行李箱冲击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消费者对乘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汽车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乐趣,但也因其引发的交通事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威胁和伤害。所以,汽车及其零部件厂家,都在投入很大的研发成本,来提高其安全性能。与之对应,相关的车辆及零部件的检测的国家标准也逐渐更新和完善。汽车碰撞的国家标准是检验和评价新车型安全性能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对汽车、座椅等零部件的制造商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总之,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制造商与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汽车碰撞安全测试法规正逐步健全与完善。
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后排座椅靠背是抵挡行李撞击的主要安全部件。考虑到人身安全,GB15083动态行李箱试验法规,将行李箱冲击作为检验碰撞过程中的必须考核点——头枕及靠背变形量是否处于一定范围内,来评价新车型的安全性能。自从此项法规颁布以来,各检测机构及相关试验室已完成了大量的试验工作,且每年的成功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对现有文献检索,并于科研检测机构调查发现,按照GB 15083-2006《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要求,动态行李箱冲击试验操作方法主要为:利用卷尺测量后备箱内靠近后排座椅处宽度,计算得中点位置,用记号笔于隔板上做标记点。利用卷尺测量后备箱远离后排座椅一定距离处车身宽度,计算得中点位置,用记号笔于隔板上做标记点。连接两标记点,划一条直线A。利用直尺,角尺工具,沿步骤3所划直线A,分别向左25mm划B平行线,向右25mm划C平行线。直线B、C间距为最终两行李块间距,距离50mm。人工将两行李块搬上后备箱内,左侧行李块右边缘贴合B直线,右侧行李块边缘贴合C直线。两行李块前侧均抵住后排座椅靠背5-1。使用记号笔沿两行李块后边缘划一条直线D。利用直尺、角尺工具,距离直线D,沿车身向后200mm位置处,与直线D平行,划一直线E。工将行李块后边缘向后平拉,直至直线E处。做好试验保护,清理直角尺等试验用具,进行试验。
现有技术方法不仅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应用到的测量工具,既要多种,又要多次,步骤繁冗。在操作工程师的角度,既需要很多找工具的时间,又在多次搬运18KG行李块,具有有摔伤砸伤的危险。市场急需一种创新的座椅行李箱冲击试验装置及实施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座椅行李箱冲击试验装置,可有效提高效率,具有重复性好,测试精度高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座椅行李箱冲击试验装置,包括:横梁11、L型架12及底梁13;横梁11在横梁中点14处与L型架12的一端垂直固定连接,底梁13在底梁中点15处与L型架12的另一端垂直固定连接;横梁11内的横梁中点14位置及底梁13内的底梁中点15位置各设有一个能够左右同步伸出钢条的同步钢条机构。横梁11及底梁13内均设有左右水平设置的钢尺槽口16;设置在横梁11内的左右同步伸出的钢条分别穿过横梁11两端侧壁上的钢尺槽口16,设置在底梁13内的左右同步伸出的钢条分别穿过底梁13两端侧壁上的钢尺槽口16。
在本实施例的实际应用中,根据GB 15083-2006《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要求,在行李箱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时,将此装置放置于后备箱隔板,将横梁11抵住座椅靠背。横梁11与底梁13内的同步钢条装置可伸出优质碳素钢钢条。其中通过两齿数、模数等参数均相同的两直齿轮啮合,保证两侧钢条伸出量相同。钢条分别抵住车身两内侧壁时,横梁11所在位置为座椅靠背中间位置。同理,底梁13伸出同样钢条,保证其处于中间位置。利用试验专用记号笔标记L型架12与底梁13所构成的两直角。取下此装置,将试验用行李块置于此两直角处,即符合法规试验要求。
进一步的,横梁11与L型架12的短臂相连;底梁13与L型架12的长臂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10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