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纤插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100944.5 | 申请日: | 2017-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0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 发明(设计)人: | 付彬鹏;殷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广业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张春水,唐京桥 |
| 地址: | 523932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插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插头。
背景技术
由于光纤由非金属介质的材料制作而成,且具有相当强大的抗电磁讯号干扰的能力,以及传输保密性良好、讯号衰减小的优点,故各厂商均致力于光纤传输的发展,使光纤已有逐渐取代传统金属传输线路的趋势,再者,传统的光纤连接器其所设置的陶瓷管顶面大多制作成平面,但却常使得光线于传送时,常反射到陶瓷管顶端的平面,而造成光线的反射并降低光线的传输效率,故近年来陶瓷管的顶面均改为光线传输效率较高的弧状面。然而,陶瓷管光纤连接器及玻璃光纤线之制造成本高昂,厂商便研发出塑胶光纤线芯,透过成本低廉的塑胶光纤线芯材料,让产品成本降低。
请参阅图1至图4,协会标准定义的光纤插座2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标准光纤插头1的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
标准的光纤插头1′包括基座11′,基座11′前端形成有对接座12′,并由基座11′后方设有贯穿至前侧对接座12′内的光纤线芯13′。对接座12′包括上侧板121′、下侧板122′、左侧板123′及右侧板124′;左侧板123′及右侧板124′的外壁上分别设有一防止转动的定位凸台125′,下侧板122′与左侧板123′、右侧板124′的外角和内角均为相同大小的斜切角。通过对比图2和图4可知,标准光纤插头1的纵切面的内部形状和外部形状均与光纤插座2的插槽内外形状完全一致,呈不对称结构。
基于上述标准结构,光纤插头1′插入光纤插座2的方法如图5所示,光纤插头1只能沿一个方向插入光纤插座2中,而当光纤插头1′旋转至其他任意角度时都将无法插入,这样使得用户在插入之前必须将光纤插头1′的方向进行调整,体验较差。特别是当光纤插头1′需要插入设置在终端设备背侧或底部的、不易被观察的插槽结构时,光纤插头1′时常会因存在角度偏差而无法顺利一次性插入插槽结构,导致需要反复调整光纤插头1′的角度方位,这样使得插接操作变得相当复杂;与此同时,反复试插操作会引起插头和插槽结构的干涉撞击,可能引起硬件的磕碰损坏,进而影响整个光纤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因而,有必要对此结构进行改进以实现多方向盲插,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插头,克服现有结构存在的插接操作复杂、因反复试插造成插头和插座易损坏的缺陷。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纤插头,包括:基座,形成于基座前端的对接座,以及由基座后方贯穿至前侧对接座内的光纤线芯;
所述对接座包括上侧板、下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所述四个侧板连接成一体,内部形成有供光纤线芯穿过的通槽;
所述对接座的纵切面的外部和内部均为呈中心对称的正方形结构。
可选的,所述上侧板与左侧板、右侧板形成的外角,以及下侧板与左侧板、右侧板形成的外角均为倒角。
可选的,所述上侧板与左侧板、右侧板形成的外角,以及下侧板与左侧板、右侧板形成的外角均为圆角。
可选的,所述上侧板与左侧板、右侧板形成的内角,以及下侧板与左侧板、右侧板形成的内角均为倒角。
可选的,所述上侧板与左侧板、右侧板形成的内角,以及下侧板与左侧板、右侧板形成的内角均为圆角。
可选的,所述上侧板、下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外壁均设有凸台。
可选的,所述凸台的长度小于1.62毫米。
可选的,所述凸台设于所述上侧板/下侧板/左侧板/右侧板的外壁的居中位置。
可选的,所述凸台的表面呈弧形结构。
可选的,所述对接座与所述基座呈一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头的对接座的外部形状和内槽形状均为中心对称的正方形结构,且与插槽的尺寸相适配,在四个方向上均可与插槽进行插接,因而实现了多方向的盲插,既提高了插接的便利性,又避免了插头和插座因反复试插造成损坏,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信号传输质量。同时,通过倒角或者圆角的设置,在光纤插头初始插接时能够利用倒角或者圆角起到对齐导向的作用,有利于快速完成插接操作;通过外表面凸台的设置,提高了将光纤插头从插槽机构拔出时所需的作用力,防止光纤插头轻易滑出插槽,提高了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广业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广业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09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