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椅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0815.6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77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谷世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蜗牛创意工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C4/28 | 分类号: | A47C4/28;A47C4/30;A47C4/48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4101 | 代理人: | 孙琴,何梅生 |
地址: | 238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椅。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折叠椅多采用一体式钢架和螺栓支撑,力学结构考虑欠缺,承载力不足;做工粗糙,极易损坏,稳定性差,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稳定性好、不容易晃动且轻便易携带的折叠椅。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折叠椅,包括相铰接的两个支撑框架,每个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以及连接所述上部支撑杆和下部支撑杆的连接件,所述下部支撑杆整体呈U形,所述上部支撑杆整体呈倒U形,所述上部支撑杆下端与下部支撑杆的上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上部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杆均为空心管状结构,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本体上下两端的连接轴,所述连接件上下两端的连接轴分别插入对应的上部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杆内,且通过所述上部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杆内壁上的凸点卡住对应连接轴上的凹陷,实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上部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杆的连接,所述连接件的连接本体上设置有过孔,通过螺栓依次穿过所述两个支撑框架的连接件上的过孔并旋入螺母,实现两个支撑框架的交叉铰接;每个所述支撑框架的上部支撑杆上部设置有坐垫支撑杆,两个坐垫支撑杆上连接有软体坐垫;每个所述下部支撑杆的底部中间形成中心向上拱起的曲线状,且在每个所述下部支撑杆的底部两端分别设置有向下凸出的脚垫。
每个所述上部支撑杆的顶端中心形成中心向上拱起的握持部。
每个所述下部支撑杆底部两端均向外扩张。
所述两个支撑框架的连接本体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垫片。
所述连接本体外侧设置有沉孔,所述沉孔内设置有塑料盖。
所述软体坐垫为布料坐垫。
所述脚垫为橡胶垫。
所述上部支撑杆、下部支撑杆均为空心铝合金杆。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折叠椅,其由连接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插入上部支撑杆和下部支撑杆从而形成对应的支撑框架,再通过连接螺栓依次穿过两个连接件实现两个支撑框架的交叉铰接,从而形成折叠椅的整体框架,整个结构设计巧妙,安装方便快捷,刚性强,底部设置四个脚垫形成四个支撑点,稳定性好,不容易晃动,且由于支撑框架采用空心管状结构,轻便易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支撑框架的装配爆炸图。
图中标号:1支撑框架,11上部支撑杆,12下部支撑杆,13连接件,131连接本体,132连接轴,133凹陷,14连接垫片,15塑料盖,16坐垫支撑杆,17握持部,2软体坐垫,3脚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折叠椅,包括相铰接的两个支撑框架1,每个支撑框架1包括上部支撑杆11、下部支撑杆12、以及连接上部支撑杆11和下部支撑杆12的连接件13,下部支撑杆12整体呈U形,上部支撑杆11整体呈倒U形,上部支撑杆11下端与下部支撑杆12的上端之间通过连接件13连接,上部支撑杆11与下部支撑杆12均为空心管状结构,连接件13包括连接本体131以及设置于连接本体131上下两端的连接轴132,连接件13上下两端的连接轴132分别插入对应的上部支撑杆11与下部支撑杆12内,且通过上部支撑杆11与下部支撑杆12内壁上的凸点卡住对应连接轴132上的凹陷133,实现连接件13与上部支撑杆11与下部支撑杆12的连接,连接件13的连接本体131上设置有过孔,通过螺栓依次穿过两个支撑框架1的连接件13上的过孔并旋入螺母,实现两个支撑框架1的交叉铰接,两个支撑框架1的连接本体131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垫片14,连接本体131外侧设置有沉孔,沉孔内设置有塑料盖15,通过塑料盖15将螺栓和螺母盖住。每个支撑框架1的上部支撑杆11上部设置有坐垫支撑杆16,两个坐垫支撑杆16上连接有软体坐垫2,软体坐垫2可选用布料坐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蜗牛创意工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蜗牛创意工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08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危岩隧道首次衬砌台车一衬台车装置的施工工艺
- 下一篇:一种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