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空气冷却构造的风机用电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098394.8 | 申请日: | 2017-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26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 发明(设计)人: | 徐福军;朴昌金;元瓒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瑞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5/20 | 分类号: | H02K5/20;H02K9/02 | 
| 代理公司: | 无锡大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2248 | 代理人: | 杨青 | 
| 地址: | 2142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空气冷却 构造 风机 用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具有空气冷却构造的风机用电机。
背景技术
使用变频器将交流电的赫兹数调整,可实现高速旋转的高速电机已有较多的已经完成研发并在使用,这类的高速电机相对同一马力数的一般电机,体积小重量轻。
涡轮电机相比一般电机在同等马力下高速旋转,但是扭矩小,所以相比一般电机体积较小。因此涡轮电机在小体积下高速旋转,与空气产生的摩擦热及固定子,转子产生的很多的热,但是充分的冷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涡轮电机产生的热如不经过冷却将降低固定磁石的磁性,更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固定子线圈的电磁性,降低电机性能或丧失性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有水冷式涡轮电机在生产,但是因为设备本身造成体积大能耗高的问题。利用空冷的方法在电机线圈的外部另设冷却扇或在旋转体的一端安装冷却用叶轮的构造解决问题,但是存在制造复杂,能耗高,或增加旋转体的重量降低输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空气流动构造,提高涡轮电机的冷却效率。
具体技术方案为:
具有空气冷却构造的风机用电机,包括圆筒形的电机外罩,电机外罩内有电机线圈、转子、定子;所述的定子和转子同轴心线安装,定子和转子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的转子两端分别通过前轴承和后轴承支撑;所述的前轴承和后轴承的外侧分别安装有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的后端盖上有空气流入口,所述的后端盖的内侧设置有线圈固定口,线圈固定口上安装有引导线圈,所述的引导线圈一端开口朝向空气流入口,一端开口朝向定子和转子之间的空隙,空气进入所述的空隙形成空气膜;所述的定子外侧还安装有冷却罩,所述的冷却罩内设置有空气散热通道,所述的空气散热通道与定子的轴心线平行,所述的空气散热通道,空气散热通道朝向后端盖的一端为空气排出口。
电机冷却用空气的流动以及发热部位冷却顺序是:
通过电机后端盖的空气流入口,流入的空气,依次通过后轴承,从引导线圈进入定子和转子之间的空隙,形成空气膜,将定子和转子的热量吸收,通过前轴承,然后通过冷却罩内的空气散热通道,将定子外侧的产生热吸收,最终热空气从空气排出口排出到电机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空气冷却构造的风机用电机,将涡轮高速旋转产生的热能,利用有效的冷却空气流动将定子、转子等发热部位的热排出涡轮电机,通过高速电机旋转体后端盖上开的空气流入口引入外部空气,流入的空气输送到定子、转子之间形成空气膜,空气膜将强制循环的冷却空气通过固定在外部的冷却罩排出,提高了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引导线圈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罩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具有空气冷却构造的风机用电机,包括圆筒形的电机外罩12,电机外罩12内有电机线圈22、转子18、定子16;所述的定子16和转子18同轴心线安装,定子16和转子18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的转子18两端分别通过前轴承19-1和后轴承19支撑;所述的前轴承19-1和后轴承19的外侧分别安装有前端盖10和后端盖11,所述的后端盖11上有空气流入口20,所述的后端盖11的内侧设置有线圈固定口13,线圈固定口13上安装有引导线圈14,如图2所示所述的引导线圈14为喇叭口形状,一端开口朝向空气流入口20,一端开口朝向定子16和转子18之间的空隙,空气进入所述的空隙形成空气膜17;所述的定子16外侧还安装有冷却罩15,如图3所示所述的冷却罩15内设置有空气散热通道15-1,所述的空气散热通道15-1与定子16的轴心线平行,所述的空气散热通道15-1,空气散热通道15-1朝向后端盖11的一端为空气排出口21。
电机通过推力轴承23、叶轮连接螺丝25、叶轮连接螺丝固定部件26、滚轴27连接叶轮24。
电机冷却用空气的流动以及发热部位冷却顺序是:
通过电机后端盖11的空气流入口20,流入的空气,依次通过后轴承19,从引导线圈14进入定子16和转子18之间的空隙,形成空气膜17,将定子16和转子18的热量吸收,通过前轴承19-1,然后通过冷却罩15内的空气散热通道15-1,将定子16外侧的产生热吸收,最终热空气从空气排出口21排出到电机的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瑞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瑞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83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高温电机的油路结构
 - 下一篇:一种可重构雾节点及基于该雾节点的物联网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