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态贯流散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7998.0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45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钱伟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钱伟民 |
主分类号: | F24D19/00 | 分类号: | F24D19/00;F24F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流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属于建筑环境供热及空气处理设备的设计及开发。主要涉及散热器、贯流风机、吸附、过滤、催化净化、加湿装置等换热及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现代化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变革引领社会各行各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支持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生产生活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势必会飞速增长。能源已经成为本世纪最关键的社会经济问题,能源危机正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
具体到建筑环境供暖领域,传统的供暖能源消费模式所造成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首先,传统的供暖系统一直依赖以煤炭、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来驱动热源供应,并保持较高的热源循环温度(80℃-60℃)。同时,供暖系统的末端换热设备则主要以自然对流和辐射换热对等的散热器为主。
上述供暖换热体系在消耗巨大化石能源,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也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严重的由高温循环引起的热损失,而且,系统固有的高循环温度也把热泵、太阳能等更加绿色环保的热能资源拒之门外。
为实现供暖系统的节能改造,在减小热源循环损失的同时,更充分的利用热泵、太阳能等低品位热能资源,就需要在保证建筑内换热效果的同时,降低供暖系统末端换热设备的热源工作温度。地暖盘管是目前市场上较为普遍应用的低温运行换热末端产品,但是其安装较为复杂,需要多专业进行配合施工。 因此,开发换热工作温度低,而且便于安装的供暖末端换热产品对建筑节能及减少化石能源污染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
另一方面,因为冬季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北方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也无法保障,为保证人居环境的健康舒适,与供暖系统同时运行的空气净化、加湿装置变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专利所描述的生态贯流散热器,不仅具有换热效率高,换热工作温度低的特点,而且兼具除尘、净化及加湿的系列化空气处理功能,而且设备体积小,便于安装,在清洁供暖领域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生态贯流散热器由贯流风扇、风扇电机、铜管铝片散热器、散热器前面板、散热器后背板、散热器侧板、进风过滤网、出风导流罩、加湿纤维网、储液瓶组成,铜管铝片散热器上部的贯流风扇,由连接在侧面的风扇电机驱动运转,并带动换热气流透过安装在散热器底部的进风过滤网,向上穿过固定在前面板、后背板与两个侧板中间的铜管铝片散热器,再通过贯流风扇的转动加压穿过与储液瓶相连的加湿纤维网后从安装在顶部的出风导流罩排出。
生态贯流散热器中铜管铝片散热器的铜管水路为上进下出,而铝翅片侧的气流是下进上出。换热气流自下而上穿过铜管铝片散热器中狭长的翅片间送风截面,并通过出风导流罩扩展变形成弧形送风截面后,减速送风。
铜管铝片散热器的铝翅片表面涂有催化净化涂层。
贯流风扇转动引导换热气流自风机正下方进入,从侧上方加压送出。
进风过滤网由底层附着硅藻的多孔海绵及表层的波纹状竹炭纤维膜组成。
换热器配装可调速控制的风扇电机。
内衬于出风导流罩的加湿纤维网,缠绕安装在空心固定轴上,可沿风口导流罩的内壁伸展或卷起,空心固定轴内部的自吸毛芯与储液瓶连接。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有益效果是,一方面换热设备内部进行了换热导流优化,在充分保证建筑内空调区域送风舒适度要求的条件下,提高换热翅片间气流速度,强化热水和空气的换热,并尽可能的降低送风温度与热水进口温度之间的温差,另一方面变频调速电机产生的模拟自然送风与硅藻海绵和波纹状竹炭纤维膜构成的进风过滤网、铝翅片间的催化净化涂层及可伸缩加湿纤维网构成集吸附、过滤、催化降解与加湿于一体的空气洁净体系,从而构建出一个优良的生态化低温换热供暖模式。
附图说明
图1贯流散热器立体轴侧图;
1、铜管铝片散热器2、贯流风扇 3、风扇电机
4、进风过滤网5、散热器前面板 6、散热器后背板
7、散热器侧板8、出风导流罩 9、加湿纤维网
10、储液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充分体现本系统的低温优化换热供暖及生态化空气洁净运行效果,下面我们可以结合之后的附图来分析一下本生态贯流散热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运行实施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钱伟民,未经钱伟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79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