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阶梯型泥石流拦砂坝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7891.6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676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柳金峰;袁东;游勇;孙昊;刘道川;张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7/04 | 分类号: | E02B7/04;E02B8/06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2 | 代理人: | 张帆,肖国华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阶梯 泥石流 拦砂坝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泥石流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阶梯型泥石流拦砂坝。
背景技术
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泥石流防治工程面临着新的挑战。2008年至今,四川(汶川、芦山)、云南(彝良)、甘肃(岷县)、青海(玉树)相继发生强烈地震,对于地表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泥石流物源剧增,对于防治工程任务艰巨,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性探索。泥石流工程措施是最常用和较有效的防治措施。它包括谷坊、拦砂坝、排导槽、渡槽、明硐等,其中拦砂坝是一种最常用的工程措施。
2010年8月12~14日,在5.12汶川地震灾区的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龙池镇诱发了极其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此次灾害中,在清平、映秀、龙池等地,多条泥石流沟内的治理工程被泥石流摧毁,其沟谷纵坡比降大,泥石流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和摧毁性极强。
现有技术中的泥石流拦砂坝无法有效消减泥石流部分能量、减缓泥石流与大块石对坝体的冲击力、降低坝体的损坏,使用年限和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消能作用、抗泥石流和大块石冲击、坝体自身稳定性强的阶梯型泥石流拦砂坝,以有效消减泥石流部分能量,减缓泥石流与大块石对坝体的冲击力,减小坝体的损坏,泥石流过坝后能增强坝体的稳定性,达到提高拦砂坝使用年限和寿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阶梯型泥石流拦砂坝,包括坝体基础、坝身主体、和两个侧翼基座,坝身主体及侧翼基座的下表面均与坝体基础的上表面连接,坝身主体的迎水面上形成有第一阶梯结构;坝身主体的迎水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侧翼基座,且侧翼基座与坝身主体连接,第一阶梯结构位于侧翼基座的上方;坝身主体的与第一阶梯结构对应的区域开设有排水孔,坝身主体的与两个侧翼基座之间的部分对应的区域开设有泄水孔。
优选地,坝身主体的与两个侧翼基座之间的部分形成有第二阶梯结构,泄水孔形成在第二阶梯结构处。
优选地,坝身主体为混凝土结构。
优选地,第一阶梯结构中的每级台阶的竖向高度为坝身主体的高度的1/8至1/5,第一阶梯结构中的每级台阶的水平厚度为坝身主体的坝顶宽度的1/2至1.0倍。
优选地,竖向高度小于或等于2米,水平厚度小于或等于2米。
优选地,迎水面的坡比为1:1.0至1:1.5,坝身主体的背水面的坡比为1:0.1至1:0.05。
优选地,侧翼基座的竖向高度为坝身主体的高度的1/3至1/2倍,侧翼基座的水平长度为坝身主体的高度的0.8至1倍,侧翼基座的与坝身主体的连接部分的长度为水平长度的1/2,侧翼基座的最大水平厚度为坝身主体的坝顶宽度的2-4倍。
优选地,排水孔设置在第一阶梯结构的每层台阶的顶部。
优选地,排水孔为边长为0.2至0.4米的正方形通孔。
优选地,泄水孔为宽度为1米、高度为1-3米的矩形通孔。
本实用新型针对泥石流拦砂坝的抗冲击性的要求,结合泥石流运动特点,利用第一阶梯结构的迎水坡面消减泥石流流速、消散泥石流部分能量,缓冲泥石流和大块石对坝身主体的冲击力,并利用泥石流堆积物自重稳固拦砂坝;利用侧翼基座增强坝体基础的稳定性,同时减缓对坝身主体两岸坡脚的侧蚀作用,侧翼基座束流构型,能减缓泥石流绕坝侵蚀,坝体自身稳定性强,有效地延长拦砂坝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1、坝体基础;2、坝身主体;3、侧翼基座;4、背水面;5、第一阶梯结构;6、排水孔;7、泄水孔;8、第二阶梯结构;9、迎水面;10、沟床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阶梯型泥石流拦砂坝,包括坝体基础1、坝身主体2、和两个侧翼基座3,所述坝身主体2及所述侧翼基座3的下表面均与所述坝体基础1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坝身主体2的迎水面9上形成有第一阶梯结构5;所述坝身主体2的迎水面9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侧翼基座3,且所述侧翼基座3与所述坝身主体2连接,所述第一阶梯结构5位于所述侧翼基座3的上方;所述坝身主体2的与所述第一阶梯结构5对应的区域开设有排水孔6,所述坝身主体2的与所述两个侧翼基座3之间的部分对应的区域开设有泄水孔7。优选地,所述坝身主体2混凝土结构。其中,排水孔6和泄水孔7为沿图2中箭头所示的泥石流流向的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78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平梁式格栅型肋槛泥石流排导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水利工程闸门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