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尾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5700.2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36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倩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倩楠 |
主分类号: | F01N3/04 | 分类号: | F01N3/04;F01N3/021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六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372 | 代理人: | 宋建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尾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016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亿辆,其中汽车有1.9亿辆。巨大的机动车保有量每天都排放出包含PM2.5颗粒物的尾气,其称为大气污染的一大“元凶”。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亦称为入肺颗粒物,汽车尾气中的PM 2.5微粒主要是汽车发动机非完全燃烧的气态大分子有机物及柴油汽油添加剂及杂质残留。
现有相关技术在汽车的排气口设置尾气过滤装置,其能够有效地过滤掉大部分尾气。
然而,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现有相关技术的尾气过滤装置是通过干燥的过滤材料进行过滤。然而,干燥的过滤材料并不能高效率地过滤掉尾气中大部分有害气体,因此现有的尾气过滤装置过滤尾气的效率并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尾气净化装置,其解决了现有相关技术至少存在着过滤尾气的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尾气净化装置,所述尾气净化装置包括:
用于容纳净化液的外壳;
第一过滤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且位于所述净化液的液面的上方;
第二过滤单元,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尾气净化装置还包括用于输送汽车尾气的导管,所述导管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且所述导管的输出口延伸入所述净化液。
可选地,所述导管包括按照顺序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管部、第二导管部及第三导管部。
可选地,所述导管设置若干直径为0.05毫米至0.3毫米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尾气净化装置还包括第一隔板及与所述第一隔板相对设置的第二隔板;
所述外壳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一开口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上方的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隔板收容于所述第一开口,并且所述第一隔板部分延伸至所述外壳内;
所述第二隔板收容于所述第二开口,并且所述第二隔板部分延伸至所述外壳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下方;
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与第一隔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包括活性炭及用于容纳所述活性炭的第一隔离网;
所述外壳的外周面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开口上方的第三开口;
所述第一隔离网收容于所述第三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包括石棉毡及用于容纳所述石棉毡的第二隔离网;
所述外壳的外周面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三开口上方的第四开口;
所述第二隔离网收容于所述第四开口。
可选地,所述尾气净化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尾气出气口的传感器模块及处理模块,所述传感器模块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尾气净化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周面上的提示模块,所述提示模块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尾气进入外壳时,外壳的净化液能够将该尾气进行过滤,净化液能够将尾气中各种微粒抓牢,并且第一过滤单元及第二过滤单元还能够将逃逸出净化液的微粒进行双重过滤。因此,该尾气净化装置能够高效率地将尾气进行净化,从而能够输出洁净气体,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尾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尾气净化装置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倩楠,未经张倩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57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安装简易式蒸汽排放消声器
- 下一篇:一种消声器消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