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退火炉及退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5692.1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122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军;马陶然;陈建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东舟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00 | 分类号: | C21D9/00;C21D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蔡蓉 |
地址: | 435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退火炉 退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火炉装置领域,具体而言,一种退火炉及退火系统。
背景技术
退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指的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深加工性能;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不锈钢带冷轧后必须经过退火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
现有技术中的退火炉,往往只具有一个连接进料口与出料口的传送装置(传送辊),将需要退火处理的工件传送有进料口传送到出料口,并在此过程中对工件进行退火处理。其缺陷在于,此种退火炉不能将需要不同退火温度的工件同时进行退火处理,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退火炉,其能够对两种所需退火温度不同的物料同时进行退火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包括上述的退火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退火炉,其包括退火炉体、设置于退火炉内部的加热装置以及第一传送装置和第二传送装置;炉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通过侧面连接;第一端面设置有进料口;第二端面设置有第一出料口,侧面设置有第二出料口;第一传送装置连接进料口与第一出料口;第二传送装置连接进料口与第二出料口;退火炉体内部通过隔热部分隔为相对独立的第一温区以及第二温区;第一传送装置由第一温区穿过隔热部延伸至第二温区;第二传送装置位于第一温区。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传送装置线性延伸,并且第二传送装置包括直线部和折线部,折线部连接至直线部;直线部平行于第一传送装置,折线部与第一传送装置呈倾斜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折线部与第一传送装置的夹角为15-45度。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传送装置与第二传送装置的直线部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传送装置的直线部连接至第一传送装置形成连接部,连接部设置有隔板以隔离第一传送装置与第二传送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隔热部包括两层隔热板,两层隔热板分别连接至退火炉体的内壁形成腔,空腔为真空层;隔热部还包括贯穿两层隔热板的通孔,第一传送装置穿过通过延伸至第一出料口。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退火炉还包括通风系统,通风系统包括设置于退火炉体的通风口、连接通风口与鼓风机的进气管,鼓风机设置于退火炉的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通风系统还包括排气风扇和出气管,排气风扇设置于通风口,出气管的一端连接至通风口,出气管的另一端连接至外部蓄热设备以实现余热利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退火炉还包括加料装置,加料装置设置于退火炉体的外部,并且加料装置连接至进料口。
一种退火系统,其包括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以及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的退火炉,第一冷却装置连接至第一出料口,第二冷却装置连接至第二出料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退火炉,通过设置隔热部将退火炉体的内部空腔分隔为第一温区以及第二温区,并在第一温区以及第二温区分别设置第一出料口以及第二出料口,设置第一传送装置连接进料口与第一出料口,设置第二传送装置连接进料口与第二出料口,实现对所需不同退火温度的两种物料同时进行退火处理,提高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退火系统实现对所需不同加热温度的两种物料同时进行加热后,进行淬火处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退火炉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退火炉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退火炉的第一传送装置与第二传送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退火系统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东舟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东舟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56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