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能接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0247.6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68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吴秋蓬;吴旭武;李贤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秋蓬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能 接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电能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乃至国外,在新能源汽车的推行上最大的阻力就在于充电问题,虽然各生产企业在积极降低能耗、提高电池容量和提升充电速度,但总比不上加汽油快速和方便,具体在于充电桩数量不足,甚至在多数情况下被非新能源汽车占用充电车位;在停车场充电时,所需时间长,车主无法及时将充完电的汽车移开,把充电车位让给其他车主使用,导致利用率低;停车场内绝大部分的停车位为非充电车位,针对于新能源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要在每个停车位都安装有线充电桩需要巨大费用的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和被接受。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配合无线充电桩使用,提高停车场停车位的利用率,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方便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接收装置包括接收器和接收电路两部分,其中接收器包含的接收线圈和支撑体,所述的接收线圈将无线电能进行收集,通过第一连接线传递到接收电路,接收电路进行整流和变压后通过第二连接线,将电能储存在蓄电装置内。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体是一种软性支撑膜,也可以是一种硬性支撑板。
作为优选,所述的收线圈排绕在支撑体表面,也可以安装在支撑体内部、与车辆车体任意位置固定为一体、作为一个单独的结构外置通过第三连接线与车辆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体带有转轴或折叠装置,能自动打开和收纳,也可以是手动打开和收纳,也可以单独一片固定安装。
作为优选,支撑体固定在车体内部的后挡风玻璃,也可以安装在侧面玻璃、前挡风玻璃、车灯或车辆外部的后盖、引擎盖、车体、车顶、车门、车底等其他位置任意位置。
作为优选,支撑体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接收电路相连接。
作为优选,接收电路通过第二连接线与蓄电装置相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的接收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其中,1、接收器;2、接收电路;3、接收线圈; 4、支撑体;5、第一连接线;6、第二连接线;7、蓄电装置;8、无线电能;9、支撑膜;10、卷轴;11、支撑板;12、折叠装置;13、后挡风玻璃;14、侧面玻璃;15、前挡风玻璃;16、后盖;17、引擎盖;18、车体;19、车顶;20、车门;21、车底;22、车灯;23、外置;24、第三连接线;25、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图2、图3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3示出了一种电能接收装置,用于无线充电汽车,其包括接收器1和接收电路2,所述接收器1包括用于收集无线电能8的接收线圈3和支撑体4;所述接收器1通过第一连接线5与接收电路2电性连接,所述接收电路2通过第二连接线6与蓄电装置7电性连接,以将进行整流和变压后的电能储存在蓄电装置7内;
所述支撑体4包括软性的支撑膜9或硬性的支撑板11;
所述收线圈3排绕在支撑体4表面,或所述收线圈3固定在车体内部或外部。
所述支撑膜9中间装有电动收纳或手工收纳的卷轴10。
所述支撑膜9呈薄片状,所述支撑膜可操作性地折叠以存放,或所述支撑膜可操作性地不折叠以存放。
所述支撑板11中间安装有电动驱动或手动驱动的折叠装置12;所述支撑板11可操作性地对折或三折。
所述支撑板11呈平板状。
所述接收器1固定安装在车辆的内部或外部。
所述接收器1安装在车辆的后挡风玻璃13、侧面玻璃14、前挡风玻璃15、车灯22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位置组合。
所述接收器1安装在车辆的后盖16、引擎盖17、车体18、车顶19、车门20、车底21中任意一个或多个位置组合。
所述接收器1放置在车辆外部或内部,所述接收器1通过第三连接线24电性连接。
所述接收器1的形状呈四方形、圆形或椭圆形。
如附图所示的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包装结构,包括接收器1和接收电路2两部分,其中接收器1包含接收线圈3和支撑体4,本实施例以接收器1带有卷轴10自动结构的支撑膜9,并安装在车辆后档风玻璃13位置进行描述。
将接收器1的支撑杆25固定在后档风玻璃13内部,使接收线圈3的表面朝向车外,紧附在玻璃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秋蓬,未经吴秋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02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