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节能水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0106.4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67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多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多远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A47J36/24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1111 | 代理人: | 陈大通 |
地址: | 4573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节能 水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庭日常用品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高效节能水壶。
背景技术
烧水壶做为家庭的日常用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其极大了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用热开水的需求,然而传统的水壶大多采用平底结构设计,在水壶内部设置有一空间结构的内腔体,在内腔体内加入自来水后,烧开饮用;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热水在加热的过程中热量除少部通过壶底传递给内部的自来水,大部分的热量都在壶底部外溢流失,这样一来,不但浪费的宝贵的能源,且加热效率不高,而且还会增加废气和灰渣的污染,使得生活空间升温,对环境造成极大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主要为了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高效节能水壶,在该高效节能水壶内部设置涡流加热管道,对壶体内冷水进行涡流加热,有效的提高水壶在烧水过程中的传热效率,极大的节约水壶在烧水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有效的避免在烧水过程中的废气和灰渣的废物污染,使得水壶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水壶, 包括水壶本体以及在水壶本体上设置的把手,在水壶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延水壶本体圆周面均布排列的涡流加热管,该涡流加热管呈倒梯形结构设置,在涡流加热管的上部连接有上台座,在上台座内还设置有涡流加热室,在涡流加热管的底部连接有下底座,下底座直接与水壶本体密封连接,在下底座上设置有与涡流加热管底部相连通的加热口,在上台座上还设置有出火口,该出火口外部直接与大气相连通。
在上台座上设置的出火口为对称设置的两个。
该涡流加热管在水壶本体内部呈圆周面倾斜均布排列或倾斜交错排列。
该涡流加热管为无缝超导钢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结构设置的新型节能水壶,有效的实现了对于普通饮用水涡流加热的技术效果,有效的提高了水壶在烧水过程中的传热效率,极大的节约了水壶在烧水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有效的避免了在烧水过程中的废气和灰渣的废物污染,使得水壶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水壶本体;2为把手;3为涡流加热管;4为上台座;5为下底座;6为加热口;7为出火口,8为涡流加热室。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水壶, 包括水壶本体1以及在水壶本体上设置的把手2,在水壶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延水壶本体圆周面均布排列的涡流加热管3,该涡流加热管呈倒梯形结构设置,在涡流加热管的上部连接有上台座4,在上台座内还设置有涡流加热室8,在涡流加热管的底部连接有下底座5,下底座直接与水壶本体密封连接,在下底座上设置有与涡流加热管底部相连通的加热口6,在上台座上还设置有出火口7,该出火口外部直接与大气相连通。
在上台座上设置的出火口为对称设置的两个。
该涡流加热管在水壶本体内部呈圆周面倾斜均布排列或倾斜交错排列。
该涡流加热管为无缝超导钢管。
该结构设置的高效节能水壶结构新颖独特,在内部设置有涡流加热管,且该涡流加热管在水壶本体内部呈圆周面倾斜均布排列或倾斜交错排列,该涡流加热管采用倒梯形的结构设置,其有效的将传统水壶仅底部平面受热的加热方式升级改造为水壶整体内壶面的涡流加热方式,在涡流加热管底部设置的下底座有效的与水壶本体密封连接,且与涡流加热管和上台座有效的形成加热涡流空间结构,在水壶本体内部上台座、下底座以及涡流加热管之间形成储水空间,为了更加有效提高该结构设置的新型节能水壶的加热效率,在上台座上设置与外界相连通的出火口,该出火口呈对称结构设置,该结构设置高效节能水壶在底部加热口加热后,经过涡流加热管亦可在上台座内的涡流加热室内形成旋流热能,这样一来更加高效的利用了底部的加热热能量;该结构设置的新型节能水壶,有效的实现了对于普通饮用水涡流加热的技术效果,有效的提高了水壶在烧水过程中的传热效率,极大的节约了水壶在烧水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有效的避免了在烧水过程中的废气和灰渣的废物污染,使得水壶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节能环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多远,未经王多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01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下一篇:有机薄膜层叠体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