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尘分离储气罐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85855.8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9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陶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市旭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3/00 | 分类号: | F17C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2511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储气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气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尘分离储气罐。
背景技术
储气罐是指专门用来储存气体的设备,同时起稳定系统压力的作用,根据储气罐的承受压力不同可以分为高压储气罐,低压储气罐,常压储气罐。储气罐不同分:碳素钢储气罐、低合金钢储气罐、不锈钢储气罐。储气罐(压力容器)一般由筒体、封头、法兰、接管、密封元件和支座等零件和部件组成。此外,还配有安全装置、表计及完成不同生产工艺作用的内件。
现有的储气罐在储存气体时,由于气体中本身就夹杂这灰尘和水汽,在进入储气罐时,储气罐本身难以及时对流入的气体进行除尘除湿,同时,当罐体内在给气体试压或罐体温度降低时,罐体内气体中的水汽会在罐体内壁上凝结成液滴,并顺着罐体内壁流下,虽然有些储气罐内设有过滤网,但液滴流下的过程中会夹杂灰尘,并形成污垢,当罐体内积液排出时,污垢会容易造成排水口的控制阀卡死,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拆洗更换,耗时耗力。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尘分离储气罐。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尘分离储气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液尘分离装置和降尘吸附板,所述罐体上设有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污口,所述液尘分离装置和降尘吸附板上下设置在罐体内,所述液尘分离装置包括沿罐体轴向方向设置的液体导流螺旋板和第一除尘过滤螺旋板,所述液体导流螺旋板与第一除尘过滤螺旋板交错设置,且液体导流螺旋板的上下两端均长于第一除尘过滤螺旋板的上下两端,所述液体导流螺旋板和第一除尘过滤螺旋板的外侧边缘均紧贴罐体内壁设置,所述第一除尘过滤螺旋板的下端高于进气口的顶端,所述液体导流螺旋板的下端边缘处设有导管,所述导管上端位于液体导流螺旋板的下端,导管下端穿过降尘吸附板通入罐体底部,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内均分别设有第二除尘过滤螺旋板。
进一步的,所述降尘吸附板与罐体内壁相适配,且降尘吸附板上设有与导管相适配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内的第二除尘过滤螺旋板均分别沿进气口和出气口的轴向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液体导流螺旋板与罐体内壁夹角为60~85°。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底部设有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除尘过滤螺旋板和第二除尘过滤螺旋板上均设有过滤孔。
进一步的,所述降尘吸附板上设有吸附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气体在从进气口进入储气罐和出气口排出储气罐时,均通过第二除尘过滤螺旋板进行除尘过滤,从而不仅在气体进入储气罐时,进行有效的除尘过滤,还能在气体排出储气罐时,再次进行除尘过滤,提高气体的质量;在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罐体内腔后,顺着第一除尘过滤螺旋板螺旋上升,并在上升过程中,第一除尘过滤螺旋板可有效对进入罐体内的气体进行二次过滤除尘,进一步降低气体中的灰尘等杂质含量;当罐体内在给气体试压或罐体温度降低,罐体内气体中的水汽会在罐体内壁上凝结成液滴,并顺着罐体内壁流下时,液滴会首先流入到液体导流螺旋板上,且由于液体导流板与罐体的内侧向上倾斜,液滴会顺着液体导流螺旋板与罐体接触的边缘处螺旋流下,然后汇入到液体导流螺旋板下端的导管内,并最终通过导管流到罐体底部;通过设置在罐体内液尘分离装置下方的降尘吸附板,当罐体内气体静置一段时间后,气体中漂浮的灰尘和杂质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落,落在降尘吸附板上后,由吸附层吸附灰尘和杂质,从而有效对静置的气体中的灰尘和杂质再次过滤收集;通过将液体导流螺旋板的上下两端均设置长于第一除尘过滤螺旋板的上下两端,以及将用于导流液体的导管设置穿过降尘吸附板,可有效起到液体在汇集和流动过程中不会触碰到第一除尘过滤螺旋板和降尘吸附板上的灰尘,从而有效防止积液中混有灰尘和杂质,避免污垢形成,起到保护排水控制阀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尘分离储气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尘分离储气罐中液体导流螺旋板与罐体夹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尘分离储气罐中降尘吸附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罐体,11-进气口,12-出气口,13-排污口,2-液尘分离装置,21-液体导流螺旋板,22-第一除尘过滤螺旋板,3-降尘吸附板,31-吸附层,32-通孔,4-导管,5-第二除尘过滤螺旋板,6-支架,7-过滤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市旭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扬州市旭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858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