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81308.2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36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龙;邱志伟;曾庆良;陈萌;刘志海;王统诚;杨扬;马凡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G1/02 | 分类号: | F03G1/02;F03G1/06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19 | 代理人: | 颜洪岭 |
地址: | 26659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重 缓冲 蓄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属于能量转换和再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按加载方式常见的蓄能器可分为弹簧式、重锤式、气体式,上述蓄能器的能量存储形式单一,且能量没有被存储起来得到进一步利用。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4037271U公开了一种能量可回收油气悬架,包括液压缸、蓄能器、管路、连通液压缸的无杆腔与蓄能器;液压马达设置在管路中,发电机与液压马达传动连接。本申请的悬架系统对能量回收油气悬架增加了可控能量回收装置,具有能量回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辆的燃油经济性。但该能量装置却无法实现能量的储备和蓄集,且该液压缸还不具备自动复位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包括蓄能缸、油箱、第一涡簧机构、第二涡簧机构、液压马达、差动行星齿轮系和发电机;
蓄能缸包括密闭缸体,密闭缸体一端设有弹性移动装置、另一端设有能量传递装置,弹性移动装置和能量传递装置之间存有相斥磁力,在弹性移动装置和能量传递装置之间的密闭缸体内填充液压油;
密闭缸体、液压马达、油箱通过油路连接形成液压回路,能量传递装置与第一涡簧机构连接,液压马达与第二涡簧机构连接,第一涡簧机构和第二涡簧机构通过差动行星齿轮系与发电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移动装置包括活塞杆、活塞杆头、复位弹簧、活塞、磁轮和活塞永磁体,活塞位于密闭缸体内,磁轮置于活塞内并与活塞杆一端连接,磁轮周向上布置所述的活塞永磁体,活塞杆的另一端依次贯穿密闭缸体、复位弹簧后与活塞杆头连接。
优选的,所述能量传递装置包括磁动力输出轴、缸底永磁体和隔板,磁动力输出轴一端位于密闭缸体内并在其周向上布置所述的缸底永磁体,磁动力输出轴另一端穿出密闭缸体,隔板设置在密闭缸体内且位于能量传递装置与弹性移动装置之间,缸底永磁体与活塞永磁体相对侧的极性相同。
优选的,所述活塞永磁体在磁轮周向上成倾斜夹角设置,所述缸底永磁体在磁动力输出轴周向上成倾斜夹角设置,活塞永磁体与缸底永磁体的倾斜夹角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涡簧机构与差动行星齿轮系之间通过齿轮系、链轮机构或带轮机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涡簧机构和第二涡簧机构均包括涡簧、棘齿轮、棘爪和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棘爪铰接,棘爪与棘齿轮相配合,棘齿轮与涡簧通过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多重缓冲蓄能装置还包括飞轮,差动行星齿轮系通过飞轮与发电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密闭缸体上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和出油口位于隔板与弹性移动装置之间,进油口通过油路与油箱连接,出油口通过两个分支油路分别与液压马达、液压缸连接。
优选的,所述进油口与油箱连接的油路上设置有进油单向阀,所述出油口与液压马达连接的分支油路上设置有出油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多重缓冲蓄能装置,利用蓄能缸能够实现多余能量的转化和存储,例如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及涡簧的弹性势能等,减少了能量的浪费,节约了资源。本实用新型蓄能装置结构设计巧妙,安装使用方便,且能量的转化率和存储率高,其作用明显、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蓄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蓄能缸的剖视图;
图3为活塞永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涡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涡簧机构的剖视图;
图6为活塞永磁体和缸底永磁体的受力示意图;
图7为缸底能量传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813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力发电机机舱引风散热装置
- 下一篇:重力势能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