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力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80947.7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51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王霞;赵小萱;杨明华;李瑶;周明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3/04 | 分类号: | B01J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7 | 代理人: | 张磊,张雪梅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波加热和化学合成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微波加热方式下和化学合成中的压力容器。
背景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科研人员因微波具有辐射快、加热相对均匀等特点,将微波加热技术应用到化学合成中,使很多无机、有机反应在微波辐射或者加热条件下,能够以超常规的速度完成。微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穿透物料,从宏观上看属于体加热;从微观上看,微波场使极性分子发生方向转变产生类似于摩擦生热的作用;因而加热均匀性较传导加热方式有很大改善。
目前常见的微波合成法用压力容器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容积合适的压力容器无安全保护装置,(2)容积合适的压力容器存在金属结构,同时微波源与压力容器为整体结构,压力容器不能单独应用。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具备测温、安全保护、可独立应用、完全由非金属材料制备的、无内衬结构的压力容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制作且具有简单结构的用于微波加热和化学合成的压力容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安全保护装置和测温装置的用于微波加热和化学合成的压力容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压力容器,包括:
容器本体,其内部形成容纳空间,上部为开口;
盖体,设于容器本体的上方用于盖合容纳空间开口,
其中,所述容器本体和盖体为30%玻璃纤维增强型聚醚醚酮制成,且所述盖体设有安全保护组件。
优选地,所述安全保护组件包括安全阀和防爆膜,所述盖体和安全阀上设有相对应的泄压孔,所述安全阀通过螺纹与盖体连接,所述安全阀通过将防爆膜紧密压合在泄压孔处的盖体上来封闭泄压孔。
优选地,所述安全阀为30%玻璃纤维增强型聚醚醚酮制成,且所述防爆膜为聚四氟乙烯制成。
优选地,所述容器进一步包括延伸进入容器本体内部的测温套管,该测温套管为30%玻璃纤维增强型聚醚醚酮制成。
优选地,所述测温套管与盖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测温套管通过螺纹与盖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测温套管与盖体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密封的密封圈。
优选地,该压力容器进一步包括用于密封盖体与容器本体连接处的密封垫圈,所述盖体通过螺纹与容器本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压力容器增设了安全保护组件,当内部压力超过压力阈值,防爆膜被破坏,进行泄压,保证了生产过程的安全,同时,该压力容器实现了测温功能,能够实时监测物料温度,能够满足合成条件对反应温度和压力的苛刻要求。本实用新型采用30%玻璃纤维增强型聚醚醚酮,是一种非金属材料压力容器,使得该压力容器对微波几乎无损耗、可独立应用、结构简单;适合工业应用。采用30%玻璃纤维增强型聚醚醚酮作为压力容器的材料,简化了压力容器的结构和制备工艺,降低了容器制造成本,可根据需要容易地得到各种尺寸的压力容器。通过设置安全保护组件,可以保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力容器的安全使用。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设计一种具备测温、安全保护、可独立应用、完全由非金属材料制备的、无内衬结构的压力容器。材料选择立足于低微波损耗、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易清洗;结构设计立足于微波用压力容器具备一定的强度,能够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正常工作,满足基本实验要求。该压力容器满足微波用压力容器的使用条件,同时在压力容器可承受的范围内,该压力容器可作为一种化学合成的容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为微波加热用压力容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809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