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龟鳖捕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80576.2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207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符长焕;陈建明;郑春龙;翁丽青;罗乾康;李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80/00 | 分类号: | A01K80/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13 | 代理人: | 沈渊琪 |
地址: | 3154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捕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龟鳖捕捉器。
背景技术
由于中华鳖在冬季深埋茭白田中休眠过冬,不易被发现回捕,需要靠人工手摸来捕捉,因此每年要花大量劳动力用在捕捉茭白田中华鳖上,为节省劳力、提高工效与增加收益,急需设计一款方便捕捉中华鳖的捕捉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龟鳖捕捉器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龟鳖捕捉器,包括配合连接的手柄管和触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管上端设有滑动槽,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滑动柄,所述触感机构包括与所述手柄管固定连接的连接杆、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下端的圆环杆及固定连接在圆环杆下端的触感杆组,所述连接杆上对称铰接两个抓手,所述两个抓手上固定连接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穿过抓手和手柄管管壁,沿手柄管内腔向上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动柄上,所述抓手上设有一组使牵引绳变向的滑轮。
所述的一种龟鳖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感杆组包括3-6根触感杆。
所述的一种龟鳖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感杆的杆头设置缓冲垫。
所述的一种龟鳖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手上设有防滑层。
所述的一种龟鳖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手与手柄管之间连接设置弹簧。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利用触感杆组感触龟鳖,再通过抓手夹紧龟鳖,使用方便,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柄、2-触感机构、201-连接杆、202-圆环杆、203-触感杆组、4-抓手、5-牵引绳、6-缓冲垫、7-防滑层、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龟鳖捕捉器,包括配合连接的手柄管1和触感机构2,所述手柄管1上端设有滑动槽,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滑动柄3。所述触感机构2包括与所述手柄管1固定连接的连接杆201、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01下端的圆环杆202及固定连接在圆环杆202下端的触感杆组203,所述触感杆组203包括3-6根触感杆,触感杆的杆头上设置缓冲垫6,避免扎伤龟鳖。
上述的连接杆201上对称铰接两个抓手4,所述两个抓手4上固定连接牵引绳5,所述牵引绳5穿过抓手4和手柄管1管壁,沿手柄管1内腔向上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动柄3上,所述抓手4上还设有一组使牵引绳5变向的滑轮。滑动柄3向上滑动时,带动牵引绳5向上拉动抓手4,使抓手4夹住龟鳖。此外,抓手4与手柄管1之间连接设置弹簧8,起到复位作用,抓手4上设有防滑层7,增强抓力。
使用时,手拿本实用新型依次向前触感茭白田的中华鳖,由于中华鳖背壳坚硬,茭白田中的泥土较软,当触感杆组203中的任何一只触感杆碰到中华鳖坚硬的背壳时会传导给捕捉中华鳖的人,再向上滑动滑动柄3,使抓手4夹住中华鳖,然后放入收集器中。为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捕捉紧密度,每行触4次、5次交替进行,行宽120 cm,做到少重复、不漏点,但隔行捕捉不需重复。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利用触感杆组203感触龟鳖,再通过抓手4夹紧龟鳖,使用方便,省时省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余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805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柜式加湿除湿一体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结构的排线筏钓渔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