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背门雨刮器安装部位的加强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80366.3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67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古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10 | 分类号: | B60J5/10;B60S1/5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雨刮器 安装 部位 加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背门雨刮器安装部位的加强件。
背景技术
汽车上一般配备有背门雨刮器,背门雨刮器通常安装于汽车的背门内板上,背门内板通常较薄,其强度和刚度较弱,而雨刮器为运动件,且雨刮器的电机相对较重,当汽车行驶或制动时,雨刮器会出现抖动的现象,有时还会产生异响。另外,背门雨刮器的电机位于汽车的背门外板附近,背门外板也较薄,其抗凹刚性较差。CN 104149582 A公开了一种汽车背门雨刮器加强件,包括加强件本体,上边为呈“弓”形的焊接翻边,下边的中部为连接侧壁,在所述加强件本体上部设有一雨刮器轴安装孔、第一凸焊螺母和第二凸焊螺母;在所述加强件本体中部设有“十”字形加强筋、主定位孔和次定位孔;在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左下部设有第一侧焊接沉台和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连接侧壁的左侧相连;在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右下部设有第二侧焊接沉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连接侧壁的右侧相连。上述的汽车背门雨刮器加强件的形状较复杂,生产该加强件所需冲压模具的成本相应较高。因此,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背门雨刮器安装部位的加强件,以提高背门雨刮器安装部位的强度和刚度,并提高汽车背门外板的抗凹刚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背门雨刮器安装部位的加强件,包括加强件本体,所述加强件本体为冲压成型的钣金件,在加强件本体的中部开设有避让窗口,在加强件本体的左、右及下边沿均设置有向后弯折的连接腿,所述连接腿的后端设置有支脚,在所述支脚的后表面上开设有涂胶槽,在所述加强件本体上开设有多个过孔,在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后表面上焊接有多个凸焊螺母与所述多个过孔一一对应。
进一步,所述加强件本体的下边缘开设有两个线束安装孔,所述两个线束安装孔分布于加强件本体下边缘的连接腿两边。
进一步,所述加强件本体的上边缘设置有两处向前凹陷的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加强件本体的前表面与汽车的背门内板焊接,加强件本体上的支脚的后表面通过膨胀胶与汽车的背门外板粘接,雨刮器通过螺栓与凸焊螺母配合固定连接在背门内板上。
本实用新型中加强件本体的前表面与背门内板焊接,相当于增加了背门内板上雨刮器安装部位的厚度,且在在加强件本体上设置有加强筋,提高了雨刮器安装部位的刚度和刚度,防止雨刮器出现抖动或产生异响;加强件本体上的的三个连接腿与背门外板粘接,将背门内板与背门外板连接为一体,对背门外板提供局部支撑力,提高了背门外板的抗凹刚性;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轴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焊接在背门内板上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胶接在背门外板上的正视图。
图4为雨刮器安装在固定有本实用新型所述加强件的汽车背门上的正视图。
图中:1—加强件本体、11—加强筋、12—涂胶槽、13—连接腿、14—凸焊螺母、15—线束安装孔、16—避让窗口、17—支脚、18—过孔、2—背门内板、3—背门外板、4—雨刮器、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图1所示的汽车背门雨刮器安装部位的加强件,包括加强件本体1,所述加强件本体为冲压成型的钣金件,在所述加强件本体1的中部开设有避让窗口16,在所述加强件本体1的左、右及下边沿均设置有向后弯折的连接腿13,所述连接腿的后端设置有支脚17,在所述支脚17的后表面上开设有涂胶槽12,在所述加强件本体1的左、右及下边缘各开设有一个过孔17,在加强件本体1的后表面上焊接有多个凸焊螺母14与所述多个过孔17一一对应,且在加强件本体1的下边缘还开设有两个线束安装孔15,所述两个线束安装孔15分布于加强件本体1下边缘的连接腿13两边。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整个加强件的强度和刚度,所述加强件本体1的上边缘设置有两处向前凹陷的加强筋11。
安装时,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加强件本体1的前表面与汽车的背门内板2焊接,加强件本体1上的三个支脚17的后表面通过膨胀胶与汽车的背门外板3粘接,雨刮器4的电机穿过避让窗口16,雨刮器4通过螺栓5与凸焊螺母14配合固定连接在背门内板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803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